在我们表达的时候要有意识地降低对方的理解成本

我们表达的时候,心中有一幅很熟悉的画面,本会以为别人一定会懂,但是往往不是,对方想到的是另一种图像。

早晨跟老公吵架的案例正好符合这一理论。

背景信息:

1、上周末我妈妈组织了一场小儿推拿课程的培训,我当助理,主要负责拍照片,发到群里进行宣传。

2、我和我老公都不会推拿。

3、昨天小孩子咳嗽发烧,今天早晨烧还没有退。

吵架情景:今天早晨老公说让我把培训的图片发给他。

我的理解:他要的是我拍的讲师与学员互动的图片。我问他:“你要这些图片做什么?”他说:“我妈让我学小儿推拿。”我更疑惑了,学小儿推拿需要的是穴位图和手法图,要这些图片做什么啊?老公有点不耐烦了:“让你发,你就发,怎么这么啰嗦。“我说:“我现在急着准备上班,要不你拿我手机自己弄吧。这么多图片,你拿这些图片干什么?”他有点不太高兴:”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问那么多干什么?“我把我拍的课堂互动的图片让他看,问他要的是不是这个,他大怒:”我要的是培训的图片,你怎么听不懂啊?“后来才明白,原来,他要的是老师讲课用的PPT,想照着PPT里的图片给孩子做推拿,帮助孩子退烧。

同样说的是“图片”,但是我和我老公升起的却不是同一个画面,他以为我懂,但是我却理解的是另一幅画面。

如果他这么说:

你把上周韩老师培训用的PPT发给我。儿子发烧了,我想照着老师讲的穴位图和手法图给他做推拿,帮助他退烧。

你把你想要的东西和目的交代清楚,我立刻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说不定我还能提供一些你想不到的帮助呢。

你上来直接就向我要图片,我既不知道你要的是什么图片,也不知道你想要这些图片干什么,导致我提供的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你那里着急,说我木头脑袋,听不懂别人的话,我这感觉很委屈。

在职场沟通中,我发现很多情况下发出信息者为了省事,或者为了节约时间,往往简单地直接说:我要什么什么,你给我准备好,没有下文了,而且要的东西并没有给够足够的定语修饰,信息接受者靠猜。猜得对,你这件事就是办对了;猜不对,结果落下一个理解力差,办事不利的骂名。

所以,在我们表达的时候,要有意识得降低对方的理解成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我们表达的时候要有意识地降低对方的理解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