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六和先生为群里爱学习的家人们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的日子了,首先是大汉集团党群办的陈爱芳女士做一周小结。
陈爱芳:
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行修道者所必备的世界观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两者相辅相成。
德,并不仅仅是为人处世的方法,也是教给我们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事治家,安邦治国很有可能都会失败,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道关于仁义理性的一个论述。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并不是绝对的,不是单方面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看上去很好的事情,往往都会变成一些不好的事情的开端,而不好的事呢,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变成好事。
如老子一样的智者说,无论何事都是可能相互转化的,虚实是相生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修身养性,遇到任何事情要学会客观冷静,泰然处之,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要戒骄戒躁,虚心学习,学会去看到事物的本质,而后才能真正地解开和理解问题的所在。
人生在世,世态万千,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简单或复杂的事情,我们要学会始终保持着谦卑的态度,不忘初心,坚持对的事情,明白滴水穿石,积少成多,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万千世界中迷失自我,才会保持在真我中前行。
你眼里的世界是否美好不在于世界的本身,而取决于你的心,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无论是跟朋友亲人恋人相处,我们都要学会常怀感恩之心,认真用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用心去感受,这样我们的世界和生活就会更美好。
问题一:
尊敬的六和先生您好!《道德经》第二十六章的“空、无”的奥妙如何理解?请您讲析为谢!
六和先生答:
红梅家人提出的问题,在道德经学习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比重,老子写道德经其实就是两个字,一个是道,一个是德,在81个篇章中,老子用了20%的篇章专门来描述何为道,道到底是什么?
老子在讲道和德的时候,会讲到人与大自然,也就是讲到人道与天地之道,也就是人的规律与大自然的规律,第八章讲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水愿意处在大家不愿意呆的地方,人是不愿意的,所以把大自然的规律和人道的规律结合起来,水就是接近于道。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宇宙人生运行的规律与法则,是天地万物,2500年前,老子就是凭他的开悟,觉悟到了天道。
比如我们用黄金做成许多的首饰,黄金就是这些首饰的本源,老子经过开悟以后,觉察到道就是万物的本源,道呈现出的就是一种空无的状态。
虚无,自然,清净,无为,纯粹
朴素,平易,恬淡,柔弱,不争
——道的十大特性
最早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很小的颗粒,经过宇宙大爆炸形成了浩瀚的宇宙,在高度显微镜下观察万事万物,一个物质被无限分析的时候,它的模样跟整个宇宙的构图差不多是一样的,这也正是老子讲的道生万物,万物即道,只是我们被科学验证的全息论被老子提前就讲出来了。
从科学的角度来解读,宇宙万物最后分解到最基本的粒子的时候,这个粒子呈现于一种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状态,有时候是无有时候是有,频率变化非常之快。
道德经21章讲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种描述跟科学认可的量子力学是高度一致的。
也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对于宇宙的生成跟科学的研究惊人的一致。
我们人也属于宇宙人生的一部分,因为我们也是道生出来的,道生万物,万物有道,当我们了解了道的特性,按照道的特性去走,就是顺应了规律,叫顺道者昌,逆道者亡。
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所谓德就是合乎道的行为,老子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道是无法说出来的,但是德是可以说的,德是合道的态度,合道的语言,合道的行为。
空无的妙处就在于,你越无就越接近道。
无我,无私,无争
这是道的一大特性,叫虚无,我们求道的方法就是要致虚极,守静笃,当我们保持轻松平静,放空自我的时候,人就呈现出虚无的状态,空虚的状态,谦虚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最接近道,黄帝内经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一个人处在这种恬淡虚无状态的时候,就是合道的,就能够生不起病,一个人无我的时候,就接近了圣人,一个人无私的时候就可能成就自私。
所以我们越接近道的特征特性,就越接近道了,也就越有德,有德就能厚德载物,我们的人生就会越来越好,这就是学习道的特性与必要性。
问题二:
尊敬的六和先生您好!读了《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感觉现在年轻人做事情都很浮躁,沉不下心来,请问先生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六和先生答:
一个人能不能沉下心来?可以用一种方法来检测,就是当你回到家里的时候,你能不能够拿起一本书看下去,很多的家人拿起书以后是看不下去的,尤其是年轻人,他一打开书以后,就觉得里面的字都在群魔乱舞,那正是因为浮躁所致。
那么心为什么会浮起来,气为什么会躁动呢?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的心被外在的名利权情所诱惑,心离开了我们的身体,心不在焉啊神不守舍,心乱如麻心神不宁。
要想让一个人真正做到不浮躁,最终极的方法,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从26章的智慧里面来理解,就是静为躁君,重为轻根,这正是解决我们心浮气躁的方法。
因为我们的心不断地向外驰求,向外驰求的背后是欲望,因为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欲望才驰求,贪婪使我们每一天都变得越来越忙。
忙,就是心亡了,就是心神没有在身体里面了。
当我们每一天都去应酬很多事情,处在一种很忙乱状态中的时候,就会很浮躁,如果多读一读圣贤书,让自己安静下来,就完全不会浮躁了。
一个孩子如果具有孝顺善良,诚实,正直勤劳勇敢这些品德,将来才最有市场,一个孩子如果具备了这些德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他比考上名牌大学在未来更有竞争力,因为未来是人工智能时代。
当我们真正读懂道德经,读懂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就可以活得很简单,简单不等于消极,简单同时可以很勤奋,可以自强不息,可以淡定从容。
问题三:
尊敬的六和先生您好!近来读了道德经,每次读的时候特别有感触,但是一旦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无法很好做到和实际结合,请问先生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六和先生答:
学习到实践,就好比考驾照到开车的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参加理论考试,第二步就是学一些操作的技能,教练会手把手教你操作流程,第三个阶段就是自己要亲自练车。
这也是一个学、悟、行的过程,首先要学一些理论知识,学一些关于交通规则,关于车辆这方面的基本常识,第二就是悟,要领悟关于驾车基本的技术操作,当我们在心里有了基本的框架以后,就要开始练车,在不断练车的过程中,我们就学会了开车,学会开车以后,我们学到的理论知识,包括教练教给我们的那些话就可以全部不要了。
我们学《道德经》也是一样,首先一定要认真学习,最好是把道德经全部背下来,读到其中使你很有感触的一句话时,就不断往深处去领悟,这样就把一章学懂了,当你把八十一章都用这样的方法学懂的时候,就可以融会贯通。
当我们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第一步,第二步就完成了,最重要的是第三部,要做到知行合一,在完成前面两个动作以后,如果不去练习,是不可能运用好的,有一位非常通达的大师讲了一句话,叫明一个道便行一个道。
所以学习道德经是一个不断领悟的过程,是一个领悟以后去逐步践行的过程,明一个道便行一个道,我们明白了就依道而行,你的人生将会变得不可思议,道德经最大的益处就是会让你尊道贵德,厚德载物,人生越来越好。
感恩老师的智慧解读,感恩善于思考,勇于请教问题的智慧家人,因为有你们,学习《道德经》的旅程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