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营结营总结

书名:《明智行动的艺术》

作者:罗尔夫 多贝里

金句:我们不需要额外的智慧,新的想法或更多的行动,我们只要更少的愚蠢。这条提升之路,是通过否定方式实现的。


请大家闭上眼睛,我来给小伙伴们做一个自画像,大家看看我描述的是不是您。

1)你需要得到别人的喜爱和赞赏,这样你会更愿意进行自我批评。

2)尽管你的性格上有一些弱点,但总体上还是可以弥补他们的。

3)你有很多方面的能力未得到发挥。

4)从表面上看你是自律且有自控能力的,但其实你的内心会感到害怕,没有安全感,而且会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

5)你希望发生一些变化。

6)当你受到限制和约束时,你会感到不满。

7)你为自己能够独立思考而自豪。

8)你对他人提出的想法不会未经验证就接受,你认为对他人太过坦率是不明智的。

9)有时候你很外向,很随和也很开朗,但有时候你又是内向的,给人以距离感,很拘谨。

10)你的愿望很多都是不太现实的。

怎么样,大家觉得这是您的个人写照吗?匹配度有没有达到80%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上面这段大部分内容具有普遍性,适用于各种情况。人们有这种倾向,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这种倾向在心理学上称作“福勒效应”。

所以遇到这些泛泛而谈的言论,我们要谨慎起来,因为大部分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的认为这是正确的。

上面的小例子出自《明智行动的艺术:成功决策必须避免的52个思维陷阱》。


《明智行动的艺术》是德国销量40万册的超级畅销书《清醒思考的艺术》的姊妹篇。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说有趣是因为它简单易懂,故事居多,基本上没有什么大道理。它没有告诉我们要如何做才能成功,而是告诉我们要避免做什么可以少走弯路。

《明智行动的艺术》一书融合了经济、管理、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前沿智慧,以52个既科学又轻松,既严肃又有趣的精致篇章,总结了人们行动时常犯的错误,将“谋定而后动”落实到可操作的细节。《明智行动的艺术》犹如一面镜子,以之反思,时时学习,就能做到少犯错误,多出成绩。


书的前言部分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教皇问米开朗基罗:“请告诉我你才华横溢的秘密,你是如何创造出《大卫》这一经典雕像的?”米开朗基罗答道:“很简单,我把所有不是大卫的大理石都去除,大卫就诞生了。”

很短的故事,却说明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我们并不是很明确地知道什么使我们成功,也并不是很明确地知道什么使我们幸福,但我们很清楚地知道什么会破坏成功和幸福。负面认识(不该做什么)比正面认识(应该做什么)的影响更大——这个道理很简单,也很基本。

我们就要像米开朗基罗那样,更清醒地去思考,更明智地去行动。这意味着不是专注于大卫,而是专注于其他一切不属于大卫的内容并去除它们。用我们的话说就是要清除所有思维和行动的干扰因素,这样就会更好地思考和行动。

说白了就是成功的因素太多,幸福的原因也太多,我们无法一一搞清楚,但我们只要知道什么会使我们不成功,不幸福,避开这些因素就可以了。

今天在上班的路上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一直坚信的很多大道理,其实是有情景和条件要求的,并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在别人谈论他们的成功事迹或者经验时,我们要以一种辩证的眼光来分析,别人的成功,因素很多,有环境,个人,包括机遇和一点点运气。所以别人的永远是别人的,我们可以做参考。即使我们运用同样的方法也成功了,只能说这种方法在我的条件下正好也适用,但还是不能说明普世性。

继《清醒思考的艺术》之后是这本《明智行动的艺术》,作者曾经说过:你可能会问:思维的错误和行动的错误有何区别?很坦白地说,其实没有区别。把这两本书放在一起,就是对大约100个最严重的思维错误的解析。愿望很简单:如果我们能成功地避开这些最严重的思维错误——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职业决策或政治决策上——我们的幸福将会有一个量的提升。

总而言之:我们不需要额外的智慧、新的想法或更多的行动,我们只要更少的愚蠢。这条提升之路是通过否定方式实现的。米开朗基罗知道这个道理,在他之前的亚里士多德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智者的目标不是获得幸福,而是避开不幸。”如今你也有机会加入智者的行列。


下面我们看看书中的一些常见的错误行为,通过识别这些行为,我们来更明智的行动。

一、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

1、用理由辩护--很差的理由往往也能用

给自己行为一个“因为”,就会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我们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所以自然而然的要求我们与其他人产生各种各样的链接,我们是群体的我们。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你在等飞机,结果被通知航班延误了,广播中不断的放出:“航班***晚点3个小时”,那么你会很生气或者很无奈,然后推测延误的原因。 有时候广播还会说:“抱歉的通知大家,航班***因为空中管制而晚点3个小时”,这是个很长用的理由,但大家听了却觉得很安慰,可以耐心再等3个小时。

前后对比,就因为我们需要“因为”,至于后面跟着的内容,不要无懈可击。

由此反思自己,我是一个怕麻烦别人的人,因此能自己搞定的事情尽量自己搞定。所以习惯性的用“没事,没事”来拒绝别人。

有一次参加一个线下的培训活动,在活动中要带大家做游戏,于是提前去准备道具,旁边的小伙伴就来问我:“需要帮忙吗?我来帮你做点什么?”我习惯性的脱口而出:“没事,没事!”拒绝了小伙伴的帮忙。 结果在活动后,这位小伙伴主动来找我,跟我很认真的谈了谈这个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总自以为是的认为别人理解,现在想来,那位小伙伴可能要的并不是真正的解释,而只是一句“因为”,来表达我拒绝你其实真的是因为这事太小无需帮忙的表达,从而说明我很在乎你的心情。 所以,也请大家在说话做事的时候,加一句“因为”,这个词是人与人交流的润滑剂,它会帮你省去很多后续的盘问,同时也让听的人有种安慰感。

请大方的给出你的“因为”吧~

2、激励排挤效应--被钱毁掉的动力

幼儿园放学后接孩子,如果家长晚到,幼儿园只能等待,因此很多幼儿园都向晚到的家长收取费用,结果,晚接孩子的家长数量并没有因此减少,反而增加了。或者你发自内心的帮助了以为朋友,并没有多想,但最后那位朋友给了你一笔感谢费,你一下子觉得贬低了自己提供的帮助。这些例子就是激励排挤效应。

所以,如果你是一位领导,要注意员工真正想要什么,并不是高工资,就能留住人。

为公司,为工作赋予一定的意义。

3、默认效应 --为什么我们会认为现状最好

很多苹果手机用户,大家基本上不会去使用很多苹果手机所特有的功能,总是觉得默认设置是最舒服的。这个问题在很多方面都存在。

你跟朋友去到一家从未去过的餐厅吃午饭,盯着菜单,让你无从下手,突然你发现了一个套餐--**(餐厅名字)套餐,你马上点了这个套餐,因为你觉得口味应该还可以,而且环顾四周,大部分人都点了这个套餐。这就是默认效应。

大多数人都会习惯于标准的内容,面对选择时,我们大都喜欢追随大众的选择,面对默认选项大家会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即这是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的一项。

再来,做决定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在自己没有相当的把握时,我们宁肯维持现状,或者不做决定。

有时候,除默认选项外,并没任何赞同项,索性就默认选项比较好。

最重要的,大部分人是不喜欢改变的,改变容易带来挑战。需要面对未知,想到这,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尝试。

我们会把现状作为默认选项,保持现状而不做出改变。人们喜欢自己已经了解的东西。在尝试新事物和保持现有状态间,我们通常都是极为保守的-即使做出的改变是有利的所以,知道这一点,我们是不是可以突破一下这个默认效应,多去尝试一些新东西,包括从点餐开始,点一道从来没吃过的菜,去一家没有去过的餐厅,尝试不同的手机功能,慢慢的,你会发现,生活其实可以更精彩。


二、断舍离相关

1、废话倾向

如果你没有什么可说的,就什么都别说。 也许,你永远无法想象,要保持简单明了有多难。

如果一些内容没有清楚的表达,或者你觉得大家都没听懂,就会不断的解释说明。 其实是说话者自己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无法将自己的想法清晰的表达出来。 曾经的我就是这样。

跟别人说话,与大家一起讨论事情,常常是说了一句话后,再用另一句来解释这句话,不断的重复啰嗦,结果也没有表达清楚自己。 旁边的小伙伴总是问我:”你到底想说什么?“好生尴尬。 如今想来,其实是自己思路混乱,或者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没有到位,所以解释不清,因此打心底里不自信,再多说几句解释一下,结果发现解释的也不够清晰,再加几句来说明,如此循环下去。其实翻过来倒过去都是那几句话。浪费了大家的时间,还没把事情说清楚。

滔滔不绝可以掩饰无知,大家赞成否? 

 清晰的思想会带来清楚的表达,糊涂的思想结果只会是废话连篇。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大脑要思考很多内容才能理解世界的某一个方面。 所以,在我们真正理解这个世界之前,牢记马克 吐温的话“如果你没有什么可说的,就什么都别说”。

始于简单,终于简单。

2、信息偏倚

生活中,很多信息其实没有价值--即使人们知道,但还是有收集更过信息的渴望。更多信息不仅是多余的,有时候甚至是有害的。

当今社会,我们的周围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即使知道很多,但我们却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无法做出有效的判断和决定。

出去旅游,找了5家备选酒店,然后大概看了下介绍,选择了一个吸引到自己的酒店,但又不太敢相信自己的直觉,还想再比较一下这5家酒店,于是收集了更多的信息,努力的浏览大量的照片,评价,文章,看了无数的视频,2个小时后,还是选择了最开始的那家酒店。

额外信息的大量堆加并不能使我们做出更好的决定。相反,由此而花费的时间折算成金钱,都可以住五星级的万豪酒店了。

做决定,不需要大量的获取信息,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信息,做出一个自己认为对的决定,然后行动起来,就可以。我们太过于沉浸在信息搜索和信息对比中了,大部分信息其实跟我们没有关系。

我们大脑的空间是有限的,太多的无用信息,把大脑填满,让我们无空间去思考,所以多为思考释放些空间吧。

你真正关注的地方,一点点信息就够了,这样才能激发我们研究探索的兴趣。试着用最少的信息来思考吧~

3、劳力辩证现象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排队3小时就为了买一杯喜茶的经历?

我是没有这个口福喝到传说中的喜茶,我问过排了3小时队终于喝到喜茶的同事,回答“超级好喝呀!”可是我从其他人那得到的更多的反馈是“也就那样吧,反正都是奶茶味。”我的同事就是典型的劳力辩证现象,这一现象表明,当你在一件事上投入了过多精力,便会对其结果期望过高。 其本质是认知不协调而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

用3小时换来一杯奶茶,本身就不划算,但我们的大脑会为这种不划算进行调适,就是把这杯喜茶的味道抬高。把它从一杯普通的奶茶变成了“超级好喝”。把原本普通的事物美化。这些都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而且有时很难意识到。

所以了解了劳力辩证现象,可以强迫我们更加清醒,即使在一件事上花费了很多时间,下了很多功夫,也要保持一定距离去看待其结果。

4、学会关门。

我家的窗台上,床头上,到处都放着几摞书,都是我想看的。但目前为止,我没有读完任何一本,这本读一点,那本读一点,尽管花费了大量的阅读时间,但并没有获得知识。如今网课很流行,很方便也不贵,估计很多人都攒了很多课,但可能每门课都没有认真听完,吸收精华并践行里面的观点。

我们是普通人,会做一切努力为自己争取尽可能多的选择,认为选择多了,机会就多了。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每一种选择都要消耗精力,浪费很多思考时间,金钱甚至生命。

想一想,如果每位商店销售员跟在每一位顾客身后,最后他也不会有任何顾客。公司总裁去审核每一项提案,最后也不会得到任何可能性。专注在你真正想要的那个点上,去全力以赴,而不是拼命找各种选择项,来耗散自己的精力。

说白了,就是一次专注一件事,集中精力完成,再开始下一件事情。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慢下来,专注在一个领域,做一件事,似乎已经走不通;追求斜杠的当今社会,专注一件事,无法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多项选择,才会处处开花,你是不是这么认为的?

我们不愿意结束任何事情,一切都悬而未决,这样不会给我们带来成功,我们必须学会关门。

你应该为自己制定出一套生活策略,就像公司策略那样,帮你有意识去忽略一些可能性。


以上的每一条我都曾经中过枪,原来这些行为都是有出处的。所以我的目标很简单,这些行为我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在与人沟通是多说个“因为”,不会为笼统的回答而点头,对于过多的信息进行断舍离,少即是多,集中精力办好一件事。

生活中,随地都是课堂。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营结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