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与阅读》-阅读的奇迹和阅读带给写作的思考!

从客观上说,我们现代人因为互联网,阅读量是迅猛增加。说话的场景其实是变少的,阅读的场景其实是增加的。你就想两个事实嘛:过去要开个会说的事,现在在邮件上就读了。过去要打个电话说的事,现在在微信上就读了。你说,阅读能不重要吗?所以真问题不在于该不该阅读,而是我们该怎么写作,方便更多人阅读,这才是真问题。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脑与阅读》,是讲人的大脑是通过什么机制来阅读的。但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该怎么写作,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我们先来看看阅读有多难。你想,人类有文字、有阅读这个行为,不过是几千年的事情,我们的大脑在生物上还远远来不及进化出一套机制,来适应阅读。所以,阅读能力其实是一件逆天的事情,是一个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奇迹啊。

我们来看阅读要过几个大难关

阅读的第一个难题是,人的眼睛的一个先天缺陷,就是只有中间的一块区域,聚集了高分辨率的视觉细胞,能看清文字。阅读的时候,我们的目光必须不断地移动。所以,我们眼睛其实不是一台高清照相机,可以看到全局。更像是一把机关枪,看起来是扫射,但其实子弹也是一颗一颗打出去的。一次只能看清楚几个字,周围其他的字都是模糊的。

而且,阅读的时候,我们的目光不是匀速前进的,它每秒钟要跳动4-5次。所以,我们读书,其实是跳着读的,只看了其中的一部分。

所以,你发现没有,现在有些高水平的写作,尤其是很多微信公众号的写作,往往一个句子非常短,一个段落也往往只有一句话,甚至只有几个词。这就是为了照顾人眼的这个缺陷,让一颗子弹打出去,马上就可以命中目标,提升了阅读的速度。让人眼这台机关枪,弹无虚发。

那阅读的第二个难题呢?我们还得把进入眼睛的视觉信号,转化为大脑可以理解的信息。

眼睛接收到的信号,是什么样的呢?不是一个一个的字,而是一个一个的画面。在最初的0.1秒的时间里,在大脑看来,一个汉字和一张人脸,是没有区别的,都是画面。要再过0.05秒,大脑才开始运作,把它转换。大脑是靠左半球上的一块皮层把视觉画面转变成大脑可以处理的信息。这块皮层区域其实很小。你可以把这个区域理解成一块图像识别芯片。这是人能阅读依靠的最重要的硬件基础。

那既然是芯片,必然就有速度和带宽的问题。要想提升阅读速度,就必须降低编码的难度。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越熟悉的概念,编码的难度就越低。所以,如果你想写没有阅读障碍的文章,其实不是写浅显的文章,很多人在上面有误区。你想要让你的文章没有阅读障碍,就要用熟悉的概念来写。有深度的文章,不见得一定要很难阅读。

说到这儿,你也理解,为什么现在很多互联公司起名,为什么不是水果,就是动物?这是因为概念熟悉,降低大脑阅读的时候的编码难度嘛。这就是《脑与阅读》给我们写作的第二点提醒。

我们接着来看,阅读要克服的第三个障碍,怎么把字符转化为声音?

你可能会奇怪,我们讲的不是阅读吗?阅读跟声音有什么关系?还真有关系。

罗马人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奥古斯丁拜访米兰主教,发现他读书的时候,居然不出声。一个人安静地坐在那里,捧一本书,用心找出文字的意义。奥古斯丁看到以后,非常地惊讶。因为在那个时代,阅读发出声音是一种社会习惯。人们通常还会读得很大声。所以,看到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读书,实在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你可不要以为,这是特例。实际上,声音在阅读的过程中非常地关键。你如果观察小孩子,就会发现,他读书也不是安安静静的,他是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

其实中文也一样,古人上私塾,是要大声地把书上的文字念出来的。即使是修身养性的诗歌,也是要吟诵的。所以咱们中国把上学叫念书嘛。所以我们把阅和读连起来,称为阅读嘛。其中的读,也是把文字转换成声音。

说到这儿,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要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然后才能提取它的意义呢?

这就牵涉到阅读的深层机制了。

科学家发现,一个字进入人的大脑,跟一个字符敲进电脑,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字符进入电脑,只会调动电脑里的一个特定位置。但是一个字进了人的大脑,在0.3秒以后,通过仪器就可以观察到,脑活动马上大爆发,而且是全面爆发。大脑的各个区域都被调动起来。大脑要全体出动,才能提取出一个字的意义。

这个场景,有一个比方,就是“精灵集会”。就是人的大脑里面,一群精灵坐在一个大会场里。舞台上每出现一个字,所有的精灵都紧张地盯着它看。比如当“甲方”的“甲”字出现的时候,负责对“甲”字进行编码的精灵就激动地大叫:“这是我!这是我!”但是现场很紧张嘛,也难免有认错的,比如旁边有一个精灵,是负责理由的“由”字的。“甲”和“由”长得有点像,所以它也激动了,它也喊,“这是我!这是我!”

但是现场有很多精灵啊,旁边就有精灵提醒他:“你认错了,我是负责读音的,你听,念的是甲,不是由。你安静待着吧!”就是经过这样大会堂的选举、竞争、大呼小叫,这个字就被识别出来了。

真实的过程当然比这个例子要复杂得多。比如你看到一个字“咬”,除了负责形状的精灵和负责读音的精灵之外,负责牙齿感觉的精灵也参与进来,负责痛觉的精灵也参与进来,因为你被咬过,疼过。一群精灵合起来把这个字领走。

你看,过去,我们总是把大脑理解成一条秩序井然的流水线,这边输入,那边输出。但实际上,大脑真实的运作,是一场混乱的大合唱。从眼睛接收视觉信号,到大脑识别文字,再到联想语音和语义,再到解决冲突,大脑里面是在不断开会、投票,每一步都很嘈杂。

说到这儿,你就明白了,阅读为什么要有读音的参与。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越多的帮手,精灵集会的秩序就越好,阅读识别文字的效率就高。

当然,你也可能会说,为啥我现在阅读,就只用眼睛就可以了呢?我就不用念出来了呢?因为现代人的阅读量远远大于古人,我们在心里默念就行了。这是高强度大剂量训练的结果。其实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还是有读音参与的。

好,理解了这个过程,我们再看该怎么写作。要更多地使用有帮手的字词,帮那些小精灵,更快识别这个字词。比如,你要是写一篇文章,题目是《美国政府运作规则的法理渊源》,就远远不如把题目起成《特朗普为什么要让美国政府关门?》你看,美国政府这个概念,帮手就少,小精灵在那个选举的大会堂里,就很难把它领走。但是特朗普这个概念一出来,就容易唤起很多联想,他的长相,他的声音,他的八卦,都会帮助阅读者理解。

当然今天我们说这个话题,并不是在聊写作技巧。我只是想说两点:

第一,  阅读在将来不仅不会衰落,阅读其实正在大爆发;

第二,  如果一篇文章写很难读,责任不在阅读者,而是写作者不理解人的大脑。他写得不好嘛。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你可能感兴趣的:(《脑与阅读》-阅读的奇迹和阅读带给写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