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不一定会写,但读能通向写

今天晚上七点半,直播冷玉斌老师与岳乃红、邱凤莲、丁筱青三位老师的对谈。冷老师抛出问题,穿针引线,三位老师逐一回答,很是精彩,我先记录前两个问题,如下:

1.为什么要发愿写书?请从自己成长的角度,谈谈读写教育

岳老师想到的是小学老师,他教数学和体育。他在简陋的教室里,朗读一千零一夜的情景始终留在岳老师心里。在阅读匮乏的童年,他让故事走进她的内心,看到广阔的世界,让人记得一辈子。

邱老师回忆学习生涯,最喜欢作文课,因为老师会读她的作文,让她很满足。四年级参加写作比赛,得了奖品(字典),广播里播着她的作文,让她自豪。她来自农村,偷偷读父亲的书——金庸、梁羽生、琼瑶。她读琼瑶,为赋新词强说愁,觉得自己像宋词,很高级。读书对她的状态有影响。这个阶段很搞笑。

丁老师的童年处在文革,全家下放到农村。老师要么是代课的,要么是下放的知青。家里人读什么,她也读什么。有一次,看空军的短篇故事,写得特别帅,训练中特别成功的事,遇到危险就能搞定。

她说:“我一辈子想当兵,可惜没实现。故事结束后,都有四句诗结束,打油诗。我三年级看完,就觉得自己能写,每次写作文,我就会写四句打油诗,很得意。我们语文老师看到后,跟我说写得很好,但是写的要跟前面联系。我说前面都是编的,老师说那叫虚构,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写作的概念,老师当时说那句话的神情,留在我心里。我喜欢那个状态。”

冷玉斌总结:每个人走上什么道路,会有前因。听了以后特别过瘾。教师的熏陶、家庭的影响、某本书的激发,奠定基础。读书经历来自童年的经验,在童年不同场景里,有读写的种子种下去。虚构这个词,我感觉很好,那是人生活中重要时刻。可以虚构,是读写重要的密码。

2.读写教育重要,但曾多文在一个报告中说,美国的写作教育中,小朋友并没有得到足够多的机会,只有15%用作写作练习,三位老师怎么看?当下读写教育生态,怎么破?

岳老师认为中国也是读写教育时间少,对写作不重视,写作课程还需要不断完善。

写作具有高个性、高难度、高期待、高消耗四大特点,也是高风险,因为投入和收获不成正比。

思考写作的课程有没有问题?文学写作一直被排除在写作课程外。

怎么破?

第一丰富课程,尝试丰富的文体写作,供老师和孩子去探索、尝试;

第二,把写作纳入到各个学科中去。阅读和写作是每个学科都要做。写作是有生活价值的问题,未来生活有长久生命力,能影响孩子的一辈子。

邱:写作的出发点,是得到高分,得到认可,还是表达自己?化解,不要让他觉得难、可怕。首先从出发点改变,依赖课程、教学,以及家长的共同努力。

丁:建议老师和家长,指导更加生活化,平和化,我们所有的写作指导,可以从生活中来。不要把写作太技术化,太艰深。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了不一定会写,但读能通向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