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姨家的豆腐

每个村镇的赶集日,是不同的,我们镇是每个农历的一、四、七日为赶集日。每个月有九个赶集日。隔壁镇的赶集日是农历的三、六、九。这俗称的赶集日是咋来的,就不得而知了。

我的二姨,是卖豆腐的。纯手工制做。当然我们家可没少吃二姨家豆腐。占我妈的光我结婚了也没少吃二姨家的豆腐。还好我妹嫁隔壁镇了,想吃二姨的豆腐了只有去二姨家。至于我哥一家,因为工作的缘故,只有放假春节期间尝尝。

我们这块早来的习俗,赶集总是很早(为了早去早回,那时期都忙农活,现在稍晚点),冬天五六点的样子,天还没亮,集市都已经好热闹,各种菜摊,各大爷大妈,整齐的把要换钱的蔬菜瓜果摆在集市的两边。

二姨夫妻两,早早的来到了集市,打好的豆腐,一层一层的叠在一起,白色的包袱包着二姨两忙碌大半夜的成果。一阵风吹过,浓浓的豆香味飘过,还冒着热气。

老早听说一谚语,人生三行苦。撑船、打铁、卖豆腐。

二姨入了苦的一行。卖豆腐。

二姨那一辈的人,都吃过苦,都勤快。或许因为从小就勤快吃苦的她,长大成家了,更不怕吃苦。姨夫总是一声不响的做着事情。

听妈妈讲,二姨两刚开始做豆腐卖时,拿钱买了黄豆,没钱买电磨豆机,两人把泡好的豆子,用原始的石磨人工推。

把黄豆磨成浆,磨出的豆浆要过包袱,用手挤压,把豆渣分出来,浆水烧开加入石膏,这点石膏的分寸得拿捏准确。点卤,有晶莹的花装成型,在最后一环节,撑好的四方架子铺上包袱布,把烧开成型的豆花装装到包袱架子里,这包成型的豆腐可是过技术活,重点四个角,得压平整光滑。压的不好四个角的豆腐没看头不成型。这人工磨,费力费时间,忙一整晚,也做不了几个,(按四方架子往起叠,一层一层,也叫一层一个豆腐,一个豆腐大慨二十四五斤的样子)一夜四五个豆腐,人很辛苦,产量上不去。

豆腐呈均匀的乳白色或稍稍的淡黄色,质地细腻有光泽,用手按压,软硬适度,且有白色的液体流出。质量好,称也称的足,为人聪明和气,少个三毛两角就白送了,很快人工石磨豆腐不够卖。名气也打出去了。

于是聪明的姨夫买了一电机。装在了石磨上,这可省了力气了,速度也提高了,自然产量就提高了。

一晃二姨卖豆腐快三十年了,成了老招牌了。集市上有三家卖豆腐的,每次二姨的豆腐都先卖完。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人工合成豆腐。它是由大豆分离蛋白制成,少了浓浓的豆香味,气味偏淡,还是二姨家的传统豆腐香。

五十多岁的二姨两,现在每个赶集日就打两个豆腐,为了照顾老主顾。很快就打烊。劳累辛苦了大半辈子,身体并不比年轻。

其实现在,二姨不卖豆腐,日子也好过。家里房子两套,市里又订了一套房。两个儿子在她俩吃苦耐劳的潜移默化中早早的明白了。大儿子,在市里有一电脑维修店。小儿子,考上大学,在职研究生。

天道酬勤。共勉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二姨家的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