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嚼慢咽学语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对吃饭有如此的要求。不但如此,他对学习也有着同样的要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语文同样如此,也要精耕细作。因为我们学语文不仅仅是学会认字读书作文而已,最主要的要从语文中学文字,文学,乃至于文化。“欲速则不达”,有时候看着是很快的事情,结果未必如我们所愿。

       中国的文字有其独特之处,它的表意功能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深意和图画式的美感。书法就是其独特的美的表现。我们在领着孩子学习语文时,交给孩子认字时,不仅仅是让他们会读会写,更重要的是要明白字中的深意。比如“人”,多简单的一个字,会读会认会写对于孩子来说太容易了,然而“人”字为什么是这样写的呢?首先从字形上看,它很想一个站立的人,其次从字意上看,互相支撑互相帮助才是人。再比如“仁”,二人才为仁,也就是推己及人为仁。所以我们在学语文时,在进行文本的教学时,我们要让孩子看到的不仅仅是白纸黑字,那是没有生命的。我们要让孩子读出每个字、每个词的生命,让孩子感到每个词语都是灵活的,都是有生命的,才是真正认识了这个字或者这个词。

     在孩子学习字词时,作为老师的我们要能够唤醒孩子的生活积累,把枯燥的字词学习变为活生生的生活体验。这样,学习不仅变得有趣了,而且变得有用了。例如学习“流利”这个词语,老师就可以这样教。

“谁来背背这首诗?”

“她背的太流利了!”

“你背的还不熟,所以不是很流利哦!那请你把她抄写一遍就能很流利了。”

“哦,你的钢笔出水不流利啊,换只笔试试。”

         这样就把“流利”一词的两个意思的学习放在了一个完全和孩子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们汉语里还有很多词都有这样的特点。有些词更特殊,那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也是汉语本身的特点和独特魅力。比如“含情脉脉”这个词,我们是不需要用言语解释的。还有些词,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要靠具体的语境来决定他的意思。比如“意思”这个词。

       句子的学习就很有趣了。“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和“中国队大胜美国队”两句话,相信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这表达的是一个意思,虽然一个是“大败”,一个是“大胜”。在比如,“天热了,能穿多少就穿多少!”和“天冷了,能穿多少就穿多少。”大家也都知道里面的“多少”究竟是多还是少。这样的语文才是有灵气的,有生命的,也是有趣而有用的。

       教语文,不但要教出文字的灵气,还要教出文学的风采。教材里所想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让孩子从文本中吸取文学的精华和营养,获得最初的文学的启蒙。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语言艺术,它是文化中极具强烈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让孩子学文本时,要让孩子们被“文学”所感染,从而成长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中国的古典文学更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在教学时更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多阅读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感受语言和学写作的魅力。从远了看不仅对人格是一种滋养,从近了看对孩子的写作也是一种帮助。所谓“师法上,得乎中;师法中,得乎下。”从小就交给孩子阅读一些高大上的文学作品,孩子的成长将是快乐。中国古典文学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这对于丰富孩子的个性也有很多大的帮助。比如教学《大自然的声音》《山中访友》等文章,感受作者文笔的优美、比喻的精妙之后,孩子的写作灵性也一定能得到发展。

有了灵气,有了风采,我们更要教出语文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作为老师我们要很好的利用这种优势,让孩子在学好语言表达和运用的同时,沉淀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通过读书,让我们做一个厚重的文化人。比如在教《伯牙绝弦》时,除了会读、会解释,让学生感受排比、模声等写法的妙处之外,更要让学生感受到在我们古人的眼里,知音的价值所在。每一个文本,我们都可以找到属于我们自己中国的维恩华内涵,这才是我们要教的语文。文化的用途不是考试,而是用来生活,用来陪伴我们的一生的。

成长是缓慢的,是在岁月的流逝中渐进渐成的。我们孩子的成长不仅仅要体现在知识的学习中,更要体现在生活的整个过程中。同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是要慢慢的,慢慢地学文字,慢慢地品文学,慢慢地积文化。让我们能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精雕细琢属于我们的诗意的语文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细嚼慢咽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