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感悟】
这一章,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道很大,实在找不到形容词来形容,它包罗万象,任何事任何物任何现象都在它的包容之中。我们一直试图在弄懂他,我们看到的悟到的修行的,都只是它的一个部分而已。
第二层,如何修道,老子提出了人的修行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慈
慈与勇,是老子认为的对立体。
电影电视剧中,每日在外面打打杀杀、耀武扬威的的,都是有勇无谋的跟班、随从,真正的大哥都是在躲在背后,要么文雅高贵,要么热衷慈善,深藏不露。
所以,老子提倡,人一定舍勇且慈,要保持慈悲之心,平等看待任何生命。
佛教就提倡不杀生,蝼蚁尚且偷生,所有的生命,都一样值得保护和珍惜。
当一个人对万事万物都保持一颗慈悲之心后,日积月累,你的心态、处事、看待万事万物,一定会有所不同。
还有,当你对别人保持仁慈,也是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或许你当年的一念之仁,会在以后的日子里,给你自己带来巨大的福报;或许在困难的境地,能够找到一条“阳关大道”;又或许,在关键时刻,会遇到贵人,放你一马……
现代人恰恰都搞反了,前几年,大家都在宣扬“狼性精神”、宣传“敢为天下先 永远争第一”、“爱拼才会赢”等等。甚至有一阵很多人在讲厚黑学,这是完全不符合道的精神的。
人,年轻时要努力拼搏、奋斗争取,那是必需的,这是人类进化发展的自然规律。这里讲的是,当你经过拼搏努力,取得一点小成就后,要及时调整反省、回到慈的道路上来。
有人说,反正要保持仁慈心,要不争不抢,那就从一开始就“佛性”,就什么都不做,就不用争什么抢什么了,但是,那不是慈,那叫懒惰,最后一定一事无成。
二、俭
一个人从匮乏到丰富、从低卑到高贵以后,很容易会起膨胀心、炫耀心,追求排场、生活奢迷,处处显示与众不同。
这也是正常的,是一个人心态发展的必然。我们可以容许自己有这样的爆发期、膨胀期。
比如突然爆红的明星,很多人梦寐以求能红,可是真正红了以后,他的本质、他的本性、他的调整与反思、应对变化的能力,总而言之,是他的修行,决定了他最后能红多久,能有多红。
有人昙花一现、有人抑郁烦恼,有人锒铛入狱,有人却能持之以恒,经久不衰,除了运气,还有人品。这个世界,能让人走得更快的是能力,但是能让人走的更远的,是人品。
我们要学会及时警醒、及时调整,不被胜利冲昏头脑,不被欲望迷失方向,明白自己的本分,要明白自己的底线,而不是超出自己的能力,用未来的钱,装点自己的“门面”。
比如今年的疫情,有些人就如当头一棒,平时开销巨大,赚得多用得多,没有一点积蓄,意外发生,车贷房贷消费贷,令生活都难以为继。
如果你有这个能力,能有至少半年的抗风险能力,那么追求品质、讲究一些,无可厚非,那是你能力、价值的体现;但是如果超出自己的能力,甚至是靠父母的“支持”,那就不应该了。
其实,对生活的要求越简单,对物质的需求越少,就不会被人利用,不会因为权力迷失方向。
仁慈是自己对于别人的态度,俭朴是自己对于自己的要求。
三、不敢为天下先,是心态,对外界的态度
现在常常听到“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与这里老子提倡的“不敢为天下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意思。
敢为人先是希望大家尤其年轻人,敢于创新、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
老子说的不敢为天下先,是说不要事事以自己的利益为先,假如做到了前面两点——“慈”与“俭”,那么,对人慈爱,对自己俭啬,不在意自己的一己私利,就是自然而然的人生态度了。
人生有三宝,只有做到了“慈、俭、不为人先”这三条,我们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中找到立足之地,更好地安身立命。
【译文】
天下人都说,“道”太广大了,大到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也正因为它的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如果它像一种具体的事物的话,那么它就趋于细小而不是道了。我有三种宝贝,是应当永远持有珍重的:第一是慈爱’第二是俭朴’第三就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慈爱,所以能勇武;有了俭朴,所以能宽广;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慈爱而追求勇武;丢弃了俭啬而追求宽广;舍弃退让而追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会坚固。天将救助谁,就会用慈爱来保护它。
大家好,我是拂尘记,写日常感悟,聊亲子日常,拂生活尘埃,感人间之爱。
品读道德经,云端共说道!私聊加圈,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