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也是小学生《告诉孩子你真棒》之23

        在我们高度关注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作为家庭教育关键环节的家长一环够不够强。

        家长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可如何提升家长的格局又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每一个家长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成为家长的那一刻,家长与孩子是一样的,对未来的一切都是现学现用的。

        要想在家长这个身份上做的够好够强,就要不停地学习,以小学生的心态终身学习,陪孩子一起成长。

        今天继续分享卢勤老师的《告诉孩子你真棒》,跟知心姐姐一起为激发孩子潜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努力。

      “我不行”——缺乏自信的孩子难以成功

        今天,许多孩子心灵世界之所以荒芜成沙漠,就是因为他们从未或者很少有过“我能行”的体验。
        在徐力十七年的记忆中,只有两件事让他感到自豪:一是帮无儿无女的老奶奶做饭,一是帮生病的妈妈搬煤气罐。做这些事让他有同样的感受:“我还有点用!我能行!”这是一个男子汉成人的开始。遗憾的是,徐母没有认识到这种感觉的可贵,反而认为这样的事与考大学无关,阻止儿子继续去做。而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自从阻止孩子去帮助别人那天起,她就在孩子心中埋下了无情的种子,关闭了孩子走向幸福的大门。因为,爱是一个口袋,你往里面装时是满足感,往外拿时,才会有成就感。人在帮助弱者时,最能体验个人的价值。
        当我们每个人在回忆自己童年生活中,记忆深刻的往往不是哪次考试得了100分,而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自己亲自设计、参与过的活动,自己“秘密地”做过的那些事情,无论是好事还是淘气的事,只要是自己想干的、爱干的、干成的,都会终身不忘,这就是体验。
        实践的体验,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成功的体验,要比失败的体验更重要。因为,你不跑起来,怎么知道走是多么慢?
        作为成人来说,如果你真爱孩子,就要帮助孩子去实现他人生第一次“我能行”的体验,而不是让他在“我不行”的心态中长大。
        今天,我们在帮助孩子去体验“我能行”时,有两个问题特别要引起重视。 第一个问题,是重做“官”,还是重做事? 孙中山先生说过:“人不能立志做大官,人要立志做大事。”要教育孩子从小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第二个问题,是重结果,还是重过程? 徐母阻止孩子看书看报、参加课外活动,有一个不变的理由——“考大学也不考这个”。……于是,孩子变成考试的机器,变为装知识的容器。家长的要求十分简单:“只要你能考高分,考上大学,我一切都可以给你!”甚至为此可以牺牲包括自己的工作和幸福在内的一切。这种“过度保护”使孩子无法正常成长。正是父母的短视,剥夺了孩子去体验成功的权利;也正是由于孩子从小很少有机会去体验成功,于是他们的心灵世界荒芜成了沙漠。
        第三个问题,是替孩子干,还是让孩子自己干? 有个初中女孩和当记者的妈妈一起去参加夏令营,下火车时,她把重重的行李交给妈妈扛,妈妈欣然接受;到营地,记者出去采访,女孩到处找妈妈,说药放在妈妈那里了。妈妈回来受到女儿的责怪,却一个劲儿检讨,承认是妈妈的过错。我看不太懂,问这个女孩:“行李为什么不自己拿着?”女孩坦然地说:“这些事从来都是妈妈干的。” 许多父母就是这样心甘情愿地为孩子干这干那,而孩子却不领情,天天喊着“我很烦”,认为这一切都是父母的过错。今天的父母累就累在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有个中学男生要去山里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临行前,妈妈问儿子是否需要帮助。儿子骄傲地说:“我会照顾自己。”晚上,妈妈悄悄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也没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必须带的东西。但妈妈并没有多说什么。 第二天,儿子要出发了,妈妈问儿子:“东西都带齐了吗?” “全带齐了,您就放心吧!”儿子自信地说着,出了家门。 妈妈目送儿子上路,什么都没说。 几天后,儿子回来了。 妈妈问:“怎么样?玩得开心吧?” 儿子说:“玩得很开心,就是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我没带手电筒,每天晚上要向别人借才能出去,这两件事让我很狼狈。” “为什么衣服少带了呢?” “我以为那儿的天气和这儿的一样呢,没想到山里会比这儿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那手电筒又是怎么回事?”妈妈又问。 “我想到了,老师也告诉我们要带手电筒,可是我忙来忙去,就给忘了。我想,下次野营时,应该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前准备东西一样,这样就不会忘记了。” 错误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这位妈妈懂得让孩子在失败中学习的道理,她没有包办代替,也没有横加指责,而是让孩子去承受由于自己的粗心和考虑不周而带来的麻烦。于是孩子获得了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体验。这种体验是用金钱买不来的,也是大人代替不了的。大人可以代替孩子干这干那,但代替不了孩子成长。

        当他人需要的时候,家长不让做,说那会影响学习;当家庭需要时,家长不让做,说那会影响学习;当孩子想做或该做时,家长不让做,说那会影响学习……

        于是,孩子失去了一个又一个体验生活快乐的机会、失去了一次次锻炼生存技能的好时机,也逐渐暗淡了生活的乐趣。

        学习是为了什么,说大点是为了理想,说小点是为了生存。可只让孩子接受应试教育下追逐分数的学习能带来什么?

        带来的只能是把孩子变成学习机器、变成知识的容器。

        一次次期望孩子能够展翅高飞,又一次次剪断孩子羽翼,这就是当下一些家长的做法。

        爱孩子,想为孩子争取时间没错,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家庭教育需要把握界线,这个界线需要家长素养达到一定程度。

        好的教育要会教育,要能激发孩子内心的力量,让孩子多多体验“我能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长也是小学生《告诉孩子你真棒》之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