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傅佩荣读《论语》,看孔子如何评价自己

“天不生仲尼,万物长如夜”。这是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孔子的评价。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使教育从官府走向民间。同时,他还在晚年修订了“六经”,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仍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孔子都是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从他人的视角去看孔子,却不知道孔子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呢?然而,孔子并无任何亲自写就的著述传世。幸好,我们还有《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它不是由孔子编写,而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搜录编撰而成,主要记录的就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论语》一共486章,其中有81章语录与孔子有关,它们或记录了孔子谈论自己的语录,或记录了孔子的弟子对老师的评价,还有一些同时代的人对孔子的评价。

其中,有47章涉及到孔子的自述,结合阅读傅佩荣先生的这套《论与三百讲》,我尝试从孔子的角度分析,看看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

在《论语》中,孔子谈到自己时,大多是讲述自己的人生成长历程、学习方法、人生志向、个性情绪、爱憎好恶,引导弟子用一以贯之的方法把握他的道,言志抒怀是孔子传道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孔子是在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引导弟子走上道德自我完善的道路。

在分析孔子自述的具体内容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评价自己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述而》中记载: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可见,“无隐”,即孔子自评的原则。它不仅指教学上毫无保留,而且指对弟子敞开心扉,与弟子进行心灵交流。

纵观《论语》中这47章孔子自述的语录,可以将之分为以下四类:

①自述一生,总结人生历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在这一章中,孔子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一个总结。短短三十八个字,概括了孔子的一生,他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时可以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免于迷惑,五十岁时领悟天命,六十岁时顺从天命,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都不越出规矩。

这恐怕是最短的自传了,寥寥数语,却概括了一个伟大的人不平凡的一生。只可惜,孔子一生只活了七十三岁,如果他能够活到八九十岁,想必还会有更多关于人生的体悟。

孔子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对弟子们提出要求,希望他们能够像自己一样,不断思考和求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能够实现不同的人生目标。而这些人生目标,即使在今天,也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②自述学习方法

孔子是他那个时代举世公认的博物君子,生前就已被人视为“圣人”,“圣”即明达事理,博通学问。那么,他是如何拥有如此渊博的知识的呢?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孔子说,自己的知识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因为自己懂得向前人学习,并加以实践,最终将这些道理融汇贯通,成为自己的知识。

孔子谈论学习方法的语录散见于《论语》各处,总结下来,无非十八个字:

“好学,多闻,多见,多记,取法前修时贤,择善而从。”

想要知识渊博,首先得要热爱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要多听、多看、多记,广泛地接触各类知识和不同的观点,接纳其中合理的部分,摒弃那些糟粕。

孔子非常强调向前人学习,同时也要求弟子们要有分辨能力,“择善而从”。

③教授弟子各类知识

作为老师,孔子执教四十多年,因人因时因地,教授弟子多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礼”,即礼仪、礼义;“诗乐”,主要教材是《诗三百》;还有各类实用知识,比如历代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为政之道等,甚至有断狱的内容。

如何掌握这些知识呢?《里仁》中记载: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多次向弟子强调,要以“一以贯之”的角度掌握他的道。此外,在在《八佾》和《卫灵公》篇中,孔子也提到,自己的道以一经贯之。“一”即“忠恕”。“一以贯之”即是“忠恕之道”,具体而言,忠恕之道就是推己及人之道。“仁”是孔子道德修养学说的核心,即尽己,也就是“忠”;将内在的仁心发为外王的事业,推己及人,即是“恕”。这是孔子思想最核心的体系。

④言怀述志

因为学识渊博,孔子在当时就已经被同时代的人誉为“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的救世主,代上天到人间布教的木铎”。孔子去世后,在他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努力下,孔子的学说得以流布天下,孔子也被后世誉为“朗如日月,灿若星辰”的“万世师表”。似乎,孔子已经成了 一个高高在上、不苟言笑的圣人。

事实上,在《论语》中,还有不少孔子自我调侃的语录。这些语录中,孔子讲述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志向、抱负、个性、情趣、特长,以及遭遇逆境时的消极情绪和不为人知的苦闷。

《子罕》中记载,孔子有一次到达匡城,被群众所围困。他说: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论语》中提到孔子有两次生命受到威胁,这里是第二次。这一段故事,在《庄子》中也有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尽管遭受围困,但他并不慌张,反而镇定自若地说“文化传统都在我这里,如果我死于非命,那文化传统不就断绝了吗?”

尽管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孔子这种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上天的心态过于消极,然而也从侧面展示出孔子的自信、乐观和对信念的绝对坚持。而且,你不觉得,这样的孔子和处在逆境中自我安慰的我们,很像吗?

当然,作为人,孔子也有伤感、悲哀的时候。晚年孔子曾哀叹: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周公是孔子的崇拜对象,因为他制礼作乐,使人间有了礼乐教化。而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礼坏乐崩,整个社会的礼制在慢慢瓦解。因此,孔子非常推崇周公,他梦见周公,是希望能够重建礼制秩序,使社会安定,天下大同。

然而,岁月不饶人,年迈的孔子感慨自己已经很久没有梦见周公,其实也是对时光流逝、理想仍未实现的伤感。


现在,你还觉得孔子是个总是板起脸来训人的“教导主任”形象吗?如果你能静下心来读一读《论语》,就会发现,孔子是一个极富人情味、将就生活乐趣、与人为善、和蔼可亲的谦谦君子,他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有血有肉的凡俗的圣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在他的《丧家狗——我读<论语>》中写道: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敏而好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如果你觉得,《论语》原文太难懂,那就结合傅佩荣先生的这套《论语三百讲》来读吧,这一套书是傅佩荣教授关于《论语》最为详尽、不吝笔墨的作品。

傅先生紧贴文本,每一章都会先录述经详细考证的《论语》原文,再用通俗易懂的白话对原文进行解释,之后还会结合现实生活来阐述其中的重点,将孔子的教导跟我们现在的人生联系起来,指导我们过更有意义的生活。

而且,这套书装帧很精美,非常适合收藏哟!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傅佩荣读《论语》,看孔子如何评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