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程序有毒!大脑没有植入浅度思考问题的方法。思考方法不对,工作努力白费。
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往往都陷入到思考的误区里,“舍其易者而不行,究其难者以为学。”这句话的意思是,简单容易的不做,偏要搞得很复杂!
人人都会思考,可是很少人会去关心自己是如何思考问题的,这并非难事!
据说爱因斯坦被问到什么对《发展论》最有帮助时,他的回答是: “弄清如何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
掀起你的盖头来,弄清楚如何思考问题,真正的思考由浅入深,大繁至简,从浅度思考开始。这个简单的思考都没有做到,怎么可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更何况是复杂的事情!
所以职场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伤人自尊的话:你怎么那么笨啊,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或是抱怨自己,为什么连一件最简单的事情,我都做不好,这是怎么回事?
学会浅度思考,才能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拒绝盲目思考,简单至真,回归浅度思考,才叫会思考。
浅度思考≠傻瓜思考,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工作思考的五步流程
那么,你如何用浅度思考来解决问题?
1. 工作思考的第一步:是什么?
问题的概念界定清晰,有边界,思考才能有的放矢。思考出了格,撒了欢地跑,其实就是一种作死的感觉,最后全是眼泪和买不来的后悔药。
什么是什么?比如爱情是什么,沟通是什么,工作是什么,很多人并没有弄清楚它的概念是什么?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是认知差距。
区别就在于:
概念的内涵定义不同:我认为打工打好了一样有出息,可是你认为打工没出息。
概念的外延定义不同:你认为打工就是在流水线上工作,我认为打工等着老板发工资,干什么职业都是打工。
这种认知思考的偏差、分歧,所导向的深度思考及行为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差异。
其实认知偏差不可怕,可怕的是认知偏见。80%的无效劳动=问题本身概念的认知偏见。
偏见是思考的最大障碍。一个人看到的世界和别人看到的世界不一样,交集越少,心里的暗黑面积就越大。
认知偏见是思考最大的硬伤。每个人阅读这个世界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你理解的和我理解是两个概念;或是你理解的概念和我理解的概念不是一回事,这是两码事!
比如有一次,我和客户部讨论一个新甲方客户的活动方案。
客户总监认为设计是要华丽,一出手就把对方震撼注,而我基于对客户的信息分析,认为设计是简约的,更加实用的,结果认知观念的分歧,导致我们在会议不停的吵吵,争论不休。
直到下午老板来了,才拍板定了设计方案,用了我的观点来开展工作方向。事实证明我是对的,提案递交上去后,获得客户的极大认可。
因此在工作中思考问题时,问题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是什么,不自以为是,放下偏见,基于对象和用途的聚焦,弄清楚概念的界定,它是什么,才能再做下一步的思考。
否则接下来的所有思考,无论想法有多好,都是无的放矢的思考,做什么都是瞎耽误功夫。
这就好比父母为你想了很多,做了很多好,可是却费力不讨好。不在你认同的好的概念边界里,不论他们怎么做,结果都得不到你的认可。
弄清楚问题是什么,才能发现问题。
2. 工作思考的第二步:怎么了?
由于人的认知的有限性和无知,思考什么是什么的背后,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只有在分析问题产生的各种状况和背景后,才能发现问题的矛盾点,知道该从那个方向去探索问题的本质。
很多工作者在没有搞清楚状况或根本不了解状况,贸然行动,导致思考偏离方向,最终行动失败!
搞清楚状况,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破除急于求成的心态,虽然搞清楚问题的状况,看上去比较费事,但不要试图在这个思考环节上偷懒,否则就会这样的:
你挥刀自宫练成了葵花宝典的神功,狂笑一阵“天下无敌”后,这时看到秘籍最后一页,写了几个小字,“不自宫亦可练成此功”。
请问,此时此刻你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搞清楚状况怎了,做好前期信息采集的准备工作,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必经之路,少走一步,兜圈子,绕弯路这是无知者无畏的代价,多此一举。
弄清楚状况,比盲目努力更重要。明白怎么了,恰恰弥补了大脑思考认知的盲区和无知,在了解更多信息的基础上,才能便于我们发现问题。
搞清楚状况,问题的本质也就浮出了水面!
3. 工作思考的第三步:为什么?
搞清楚问题发生的状况(怎么了),然后思考各种问题的产生的根源在哪?透过问题的表象揭开矛盾点背后的本质、原理是什么。
工作中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上司检查完你的工作,扔给你一句话,“这里为什么这么做,和我说说你的想法。”可惜很多工作者这时候往往都解释不上来,因为事先根本没有想好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只是凭着某种经验和感知在做事,没有说服领导的原因,结果可想而知。
因此在思考问题时,弄清楚为什么,抓住矛盾点的本质和原理,“给个理由先”,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
弄清楚问题的本质和原理,方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4. 工作思考的第四步:怎么办?
在弄清楚为什么的基础上,思考各种策略和方法,设计出一个计划方案为解决问题达成一个“最优解”。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很多工作者在遇到难题时,大脑第一反应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还是急于求成的心态,直接进入思考问题的解决层面,往往导致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费心费力,办法没找到,浪费时间不说,相反陷入到问题求而不解的焦虑中,“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时候冷静下来,回归问题本身的概念是什么,按着浅度思考步骤,弄清楚问题是什么→怎么了→为什么→怎么办,就能因轻而易举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区别只是你自己有能力去解决,还是借力解决。
方法明确,才能规划出目标结果的轮廓。
5. 工作思考的第五步:办成什么样?
描述解决问题可达成的、实现性的预期成果。
打个比方说,你准备做爸爸,生个baby,让家里有点闹腾的生机。
你会在家里贴上一些漂亮男孩或女孩的大画像,挂着墙上,让媳妇天天看着,希望自己也生一个像画上那样健康漂亮的宝贝。
换句话说,这幅画上的内容就是你解决问题,输出成果的参照系。
在工作中,如果解决问题的输出成果,没有评估体系,或评价标准不一,那么工作输出的成果往往无法达成大家认同的,等于工作按了一个“delete”,一键回到解放前,或说是你的工作被恢复到“出厂设置”。
因此在解决问题时,工作思考必须形成一个可视化、可量化的评估标准,让个体和集体在输出结果的执行层面,有一个结果导向的参照系,避免出现较大的偏差,造成个体或集体付出大量的无效努力。
心里有数,输出结果才能八九不离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