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逐渐淡化春晚

期盼了一年的春节,随着春晚的快要结束而告终。

但生活里的枯燥、琐碎、希冀,与小确幸还是要和余下的三百六十五天继续着。

再盼望下一年,如此反复。

抢完最后一轮红包已经快零点了,刷了个牙,索性打开网易云随机播放了点儿音乐,写点什么,关于我对于这几天,或者这个偌大民族这种极富有仪式感的习俗的现状的观点。

刚过零点,沉静的村落像沸腾了似的。而我的心一直平静如往昔。这是出生二十多年来,第一次对过年这件事没有半点心潮澎湃。

如果说去年是记事以来第一次没看完春晚,那今年算是第二年。理由嘛!去年的春晚如果豆瓣可以打零分,我要打负分,全程尿点,微博段子手都写不出任何梗,事后导演还自我膨胀。今年听了大半程,改动了点儿,算是一星好了。

对于很多如我般同龄人来说,把春晚等同于春节的人应该不在少数。「难忘今宵」的旋律根植于血液细胞中,和童年「大风车」的主题曲一样,是要伴随一辈子的旋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对春节,或者春晚提不起一丝情绪。每年固定的时间点,同一个频道,同样五彩缤纷的颜色。只不过偶尔会换些演员,增加些新面孔,但它本质的内涵应该是在的。

但好像不那么明显了。

前些年少了本山大叔,一群人在追忆。后来少了周涛,今年索性连董卿和朱军都不见了。

一群人从莲花座下来时,我发了个微博感慨,说“没有董卿和朱军,感觉就是CCTV3中老年合家欢节目。”

微弱的感觉是他们完全撑不起这场晚会,或者说我是带着某些个人的情感去看的,所以看着格外的别扭。但一想,他们也要回家过个春节的,不是吗?都陪伴我们十几年了。再者,是时候要换些新的面孔了。

这是今年最直观的感受之一。

再一个是他们爱用新面孔了,但都是带流量的。曾经不可一世的春晚,如今地位已不如往昔,所以为了挽救收视率,或者说是影响力,他们不得不放低姿态,迎合市场的规则,请一些在当年比较红火的演员、歌手。

由此带来的假唱也是情理之中的。

我们未曾反对过流量小生,但只剩下流量小生也未免太尴尬了。因为刷了一晚上的热搜,除了鲜肉舔屏外,其他的简直寥寥。

几年前说春晚严禁任何广告,今年春风吹又生了。这个倒不打紧,毕竟市场经济,都有追求。你拿钱好办事,我们看点好内容的同时,将就着看点广告也行。回头还能从广告里找点乐子呢!皆大欢喜。

还有就是喜剧演员都老了,看着一群五六十岁的大叔大妈在舞台上卖情怀,说真的我是一点也没觉着笑点在哪里?还有就是喜剧剧本真的不好笑,看了几台卫视的春晚,除了渲染情感,想方设法让人流泪外,都是陈辞滥调的梗。

今年的小品其实或多或少都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拿呼声最高的贾玲那个。张小斐演的老师去同学家家访,你翘二郎腿是几个意思?我知道是喜剧效果,但在这里不够严谨,不够高级,不仅不符合老师的形象,更不符合国家电视台应该传播的正能量。

也许是我吹毛求疵了。其他的“小品”我就不说了,完全无法点评。

这两年春晚最失败的地方应该就是它在想抓住观众的同时,又用了一种极其愚蠢的行为放弃了观众。

那就是和支付宝,淘宝合作的集五福。

整个半场我都是听过来的,除了中间王菲和那英的那首歌外,我盯着屏幕就想看今年的她是不是真唱,结果是录音室版本的,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在微博,淘宝,与支付宝中间来回抢红包。至于电视演的什么内容已不怎么关注。

这就好比周末放假了,班主任非逼着你们来上晚自习,爱学习的人不用说,不爱学习的人,你能留住他的人未必能留住他的心。

内容才是王道。

吐槽了点儿,还不是希望它越来越好么。

不然我们的后辈拿什么仪式感来纪念他们的一岁一枯荣?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正在逐渐淡化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