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为何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

在人类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时期,大约公元500年前后的几百年间,东西方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起来批判社会,思考人性,探索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个时期被称为“轴心时代”,它就像一个婴儿长大成人走向社会面对现实的时候,开始思考,探索,找到发展的方向,在西方的古希腊代表人物是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古印度的代表人物是释迦摩尼,中国的代表是诸子百家,而在这之后,各个文明发展的思想理论指导基本都来源于这一时期的思想家。

有时候,让我们觉得,人类的发展史,似乎就像一个人一样,从出生,到成年,再到三观的形成,最后沿着这个方向发展,取得成就,直到死亡充满了一种必然性,每一种文明都离不开这个范畴,如果撇开这个大背景,单从中国的诸子百家来看,为什么在那个时期会有那么多思想家打了鸡血一样跳起来思考人生,批判社会,他们的思想源头在哪呢。

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对现实的不满,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过去与现在产生的反差,二是内部与外部产生的反差。而这些思想家作为有理想有担当的人,起来批判社会,除了对现实的不满,还有对未来的忧虑,因此才提出自己的建议。

在西周的封建制进行了数百年之后,开始礼崩乐坏,宗法制礼乐制分封制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它的没落和终结已经成为了必然的事实,以孔子为代表的一群极力维护礼乐制的士人当然是痛心疾首,他们四处奔走疾呼,希望诸侯国能按西周的规章制度办事,从大了说是为了天下太平,从小了说是他们要维护贵族政治以保障本阶级的利益。

孔子在周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仁”的思想,而西周初年的统治基础是贵族和奴隶,但到了孔子的时代,奴隶制和井田制频临灭绝,平民和贵族当中的最低一等“士”的崛起,让他们需要更多的权利,这就是孔子首先出来倡导“仁爱”的原因,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更快,有更多的人出来批判儒家学说,宣传自己的主张。

在百家争鸣的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社会从青铜器到铁器,从井田制到开阡陌,战争从平原扩张到了丘陵,山川与沼泽,国家越打越少,战争越来残酷,每个国家为了生存而不惜手段,最终在思想家的辩论中,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中国迎来了统一,如果没有统一,这种残酷的战争还将继续下去,中国也无法继续前进。可以说,诸子百家的争鸣就是与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同步进行的,统一之后,也就意味着他们失去存在的意义。

至于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地区有受到外来事物的影响吗?应该是有的,比如在春秋初期,南方的楚国强势崛起,灭掉了几十个诸侯国,而楚国被当时的中原诸国认为是蛮夷,是对华夏文明有巨大威胁的,虽然楚国人并不那么看,他们反而认为自己平定了南方各个蛮族,有功于华夏,只是周天子以及中原诸国对他们很不友好,这个从今天看,也只是内部的问题,另一个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的侵扰,幸运的是在北方游牧民族强大起来的时候,中国正好走向了统一,可以说,外部的压力,也是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国家的原因。

然而由于历史资料的缺失,我们并不能确定当时的社会与外部的更多联系,从近些年的考古发现来看,中国与西域的联系是早于汉代的,丝绸之路可能在先秦时代甚至更早就开始形成,而文化的交流带来思想的碰撞在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

在这种过去与现在,内部与外部的巨大变化中,诸子百家,这样一群思想很成熟的人,他们基于过去,反思现在,提出未来的方向,从此奠定了之后两千年中国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

今天的时代,同样是一个大发展的时代,对于诸子百家的思想,我们是否还能继续择优发扬,如果说它们已经落后了,那我们的发展思想发展理念就一定要适应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秋时期为何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