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量烦恼

据说佛的智慧是现量智慧,而人是通过比量认识世界的。具有人类的先天认识形式的凡人,比量是约束,没办法。

比量是生存条件,也是求存过程的结果。(这差不多是一句废话,人作为类对象的一切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都能用求存来说明)。物质分化,衍生出不同的种类,种类之间有依存,每一种存在的生存能力都是残缺的。为了生存,所以要比,判断自身在这个存在结构中的位置决定相应的行为。所以一定需要演化出比量的能力。这种比量,在人类认知结构的最低层,就是先天认识形式。关于时间(数学)和空间(物理)的认识,都是先天而非(个体)经验的。

康德,先天认识形式


套用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句型(原句是价格决定什么比什么决定价格重要),先天认识形式决定什么比什么决定先天认识形式重要。很明显,这个重要性是从术的层面谈的,道的层面,当然是什么决定先天认识形式更重要了。如果真的能充分了解什么决定认识形式,那倒似乎能窥见一点现量智慧的影子。只是我个人觉得这一点非常渺茫,用一个显微镜(镜片)很难看到它自身的内部结构。除非这个显微镜自己可以进化。天衍四九,只是这种进化未必是我们今天这些人所愿意看到的。比如AI产生意识,取代人类,那样也许真的是突破。从感应(基本力),到感知(条件反射等),到感性(动物性),到理性(使用先天认识形式)就是这么进化来的。如果想走到理性之上,想内容突破,首先是形式的突破。从进化论看,这种突破实际上是没有方向的,随机的,环境选择的(竞争选择的)。所以,谈道其实是危险的,先谈术吧。

第一种,具体概念之间的比较(一切概念都是抽,象,只是有一些比其他的更抽象)。这个苹果大,那个苹果小,舍小取大(或者舍大取小,但总有一个比量的标准),一-两岁的小孩也会。金钱,权势,一切之比较,乃至从中获取某种方法论和世界观,莫不如是。这种智慧,与其说是智慧不如说是比量烦恼/苦恼。长期看,人类总处于不足(生存资料匮乏)的状态,求存的方式往往是求多。生路多苦,焦虑不已。老子看得明白,他说,五音令人目盲,五色令人耳聋。这种智慧或者烦恼,其实介于知性(动物性)和理性之间。这种语境下,智慧和烦恼的区别小的很。

第二种,抽象概念之间的比较。苹果是一种具体概念,食物抽象一些,但仍然很具体,能量则是抽象:的。抽象概念的特点是可以定义和度量。抽象概念之间的比较,实际上就是总结规律,写方程。比如f=m*a, E=m*c*c。这是比较高级的一种比量智慧。抽象概念是一种表象。用程序员容易理解的话是,抽象实际上就是接口,抽象概念是一组接口的聚合(那个概念本身就是聚合根)。接口的含义是,只关心接口提供的功能,并不在乎如何提供。换言之,这个认知的使用方法中,并不关心表象之后的东西,只关心表象之间的关系。(可能通过这种方法并不能走到表象之后?)这种先天认识形式的使用方式,可以获得比量智慧。

比量烦恼只为求存,这容易理解,形式上不求存的存在物,由于它的行为总和可能导致它存在或产生后代的概率降低,低于一个门限,长期的看它就不存在了。比量智慧有时(至少看起来)源于求存,经常源于好奇。可以将好奇心理解成求存的一个副产品,好奇的生物更容易存在。实际上未必,大量的病毒和菌类生物,存在着,并且从它们的总数量和质量看,它们更有可能是生存的获胜者。更广阔的看,原子,或者其他粒子,它的依存度更低,存在度更高。质子更长寿,它并没有好奇心。复杂存在的总量实际上非常少,越复杂的越少。求存和好奇的乘积决定了复杂度的上限。我理解求存和好奇,这两者是并行的(人是动物性和理性的混合物)。好奇产生比量智慧,可以化解比量的烦恼。(当然,也引入一些新的烦恼,比如对既有观念的打破引起的不适和恐惧。)

第三种,比量之上。发现规律的过程,直觉和灵感往往帮助的科学家突破(有用的概念抽象和联系建立的方式)。如果有巨量的数据和数据分析的资源,是不是可以类更快速的建立这种联系?哥德尔定理还会是个问题(这个定理好像并不妨碍获得新的,更抽象的知识),但不会是约束性因素。某种智慧更多的度量,采用更多的模型分析,获得联系,再根据联系,产生更好的度量方式...如此往复循环,不需要人的干预,智慧也可以迭代进化(好的标准完全可以采用可验证性)。这种智慧完全脱离感性,甚至脱离理性(即,未必是人类先天认识形式所能理解的)。这里描述的只是一种可能的(瞎猜的)比量之.上的智慧,会怎么演化,蓝藻不可语恐龙,恐龙不可语猩猩,猩猩不可语智人。瞎猜猜。

新的智慧,并不意味着旧的就不存在。


这种思考有什么用呢,断烦恼吧。多运用理性,看清感性,获得第一种智慧,可以断物欲的烦恼,断比量的烦恼。另外,人类这种形态可能只是获得智慧路上的一段风景,不必太执著于人本身,稍远-点的未来即不是我们想象,但那也没什么。朝闻道,夕死可矣。

你可能感兴趣的:(比量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