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

                                    ——4月读书笔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扉页上介绍这是一本为了让普通读者也能了解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明白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撰写了这本书,让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动物主角们再次登上舞台,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这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心得,也是应该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毕业于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曾任教于英国亨利商学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他的两本专业著作《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都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类教科书。本书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然后也记得封面后面的一段对话: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这本书是讲蛤蟆先生的故事,蛤蟆先生的朋友们发现它心里出现了问题,情绪低落,做什么都没有兴致,也不社交也不工作。然后它的朋友们带他找心理咨询师苍鹭寻求帮助。蛤蟆先生通过和咨询师苍鹭的10次咨询,从心理能量1-2分慢慢找回心理能量到9分,甚至也可以是10分,但是蛤蟆先生说这1分也是想给未来留些余地,或许事情会变得更好。我们看到了蛤蟆先生的心理成长的过程。

这本书里说了很多心理学知识,通过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对话我们可以理解什么是心理咨询,是如何一步步循序渐进疏通我们内心的郁结。

我们很多人说原生家庭对我们影响很大,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同年。在这本书中,苍鹭也和蛤蟆说到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关键线索,这贯穿我们咨询的全过程。然后发现我们会有2种儿童自我状态,1种是适应型儿童,1种是自然型儿童,以及要了解我们的基本情感。下面借用书中原文解释: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你一定知道在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会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具体的情形和场景因人而异。

那儿童的基本情感有哪些呢?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但是很多时候,由于一些原因,我们的基本情感是没有表达出来的,是压抑着的,那么我们对于生活就会进入“儿童自我状态”中的“适应性儿童”,类似一种对于当时生活环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但当我们长大后,我们要意识到之前的模式不适合自己了,需要做出改变,否则就会陷入痛苦中。

随着成长,我们会发现我们可能会处于三种“自我状态”,有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这三位一体代表了人格的结构。

我们应该是要活成“成人自我状态”,而不是“儿童自我状态”的适应性儿童。我们要能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处在这个状况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然后书中也讲到了人们玩的心理游戏和他们的人生坐标之间的关联,了解到四个人生坐标。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别人或许会影响或说服你,可最后,是你自己在决定是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任何事情都是有选择的。

蛤蟆最后恢复过来,他找到了内心的能量,和他的朋友们彼此探讨了接下来的安排,他找到了新生。

改变是痛苦的,但是不改变是时时痛苦的。如果你发现心里方面需要疏导,一定要通过朋友,家人,专业人士来咨询。我们要学会照顾自己内在小孩,注意基本情绪的表达。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