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不是某个时代的产物,而是每一个时代的产物

2015年10月,“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许多夫妻罔顾孩子的意愿生了二胎,却因为经济、年龄、健康、意外事故等原因无法亲自抚养,于是养育小孩的责任被转移到已经长大的孩子身上,很多女孩刚十几二十岁,自己尚且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又突然被强加抚养一个年幼弟弟的责任,矛盾由此爆发。


《我的姐姐》正以此为主线,故事围绕张子枫饰演的姐姐安然骤然失去双亲后如何处理弟弟的抚养问题展开。


影片揭示的另一个社会心理特别带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即人们内心深处的重男轻女。父母为了要个男孩逼迫姐姐假装残疾以获取生二胎指标,甚至暗示曾经想制造事故以获取生儿子的机会,父母还曾通过偷偷改填志愿毁掉女儿想当医生的梦想。这种重男轻女的做法不但令人发指。

由于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男权的乡土社会,女孩早晚是别人家的人,男孩才是传宗接代的人,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是父母养老的依靠对象,这就形成了家庭中绝对的重男轻女,从营养、教育、医疗资源到喜爱程度,全都向儿子倾斜,就连媳妇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影响到她在家中的地位。这种性别偏好在中国人社会心理中是深入骨髓的。


时至今日,社会上还存在大量重男轻女的情况:家穷时供儿子上学不供女儿上学,让女儿打工挣钱帮儿子娶媳妇,好像女孩天然是二等公民,为男孩做牺牲是天经地义的。


影片揭示了在现代化、都市化的过程中,女孩和男孩的人格平等、机会均等问题已经开始大规模进入社会生活,对传统的性别秩序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对传统的社会心理也构成了强大的挑战。目前,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一个现代化的男女人格平等的新秩序正在形成。


影片通过一系列戏剧性冲突为我们揭示了这个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深刻变化。


也许故事的设定屡见不鲜,但《我的姐姐》的珍贵之处在于,以女性的视角来诉说“重男轻女”的阴影下女孩们遭遇的不公,这在国产电影中是罕见的。并且,电影以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呈现这些遭遇,细节丰富,但为想象留白。


比如,电影开头的车祸现场,警察要求安然出示证件来证明自己与死者的亲子关系,因为死者的手机里只有他们与一个男孩的合影,照片上的缺席代替安然来诉说不被在意甚至是被刻意抹除存在的成长经历。还比如,在姐弟两人的叙述中,弟弟的父亲是温柔、会做红烧肉的父亲,而父亲留给姐姐的印象是殴打和责骂。


精彩的故事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固然彰显了这部成功影片的基本功相当深厚,故事和人物关系背后所揭示的社会伦理、社会问题的深刻程度才是这部影片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引人深思的独到之处。


为了家中男孩,女孩要牺牲自己的未来


在人们的思想里,女孩早晚要嫁出去,成为别人家的人,培养也是浪费。而男孩永远是自己家的人,未来承担着光耀门楣的责任,所以培养男孩比培养女孩更重要。这种思想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到现在依然没有很好的改观。


就像有人说这部电影不应该叫《我的姐姐》应该叫《姐姐》,因为“姐姐”们所遭遇的不公不是某个时代的产物,而是每一个时代的产物,安然所遭受的是一种轮回的伤害。姑妈是姐姐、安然也是姐姐,两个姐姐出生在不一样的年代。


姑妈是一个最符合传统价值观期待的姐姐形象:为了考上中专的弟弟放弃自己上大学的机会,为了帮弟弟照顾小孩而放弃前往俄罗斯做生意……作为姐姐的姑妈收起自己对未来的全部期待,把自己的人生限制在对家庭和弟弟的“无私”奉献里,只有零星记住的几个俄语词汇以及弄丢了底座的套娃还提醒她也曾有过只属于自己的憧憬。而姑妈在被倾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样一种“责任”,并以此来要求下一代姐姐安然。


安然身上则更多呈现出自我意识的觉醒:她要去追求自我,她拒绝被血缘捆绑,也拒绝以自己人生为代价的牺牲。姑妈和安然的不同选择,是不同时代给女性烙下的特质,也体现两个时代间女性的差异。尽管安然的抗争已经是女性意识的进步,但不幸的是,不同时代的女性依然在遭受同样的不公。


电影中的两代女性最后达成了和解,姑妈告诉安然“套娃不是都要装到同一个套子里”,她终于稍稍觉醒,能卸下自己加在安然身上的道德枷锁。


影片最后停留在了安然想到弟弟的可爱而放下签送养协议的笔,给大家设置了一个开放的结局。


就像有人写影评这样写道: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去北京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活成姑妈的样子,为了别人牺牲自己一辈子。

虽然做出这个决定要背负道德绑架和舆论压力,但是所有的框架都要有人去“打破”它,这就叫做“不破不立”。

弟弟寄养给有钱的人家,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应该祝福。如果不送走,难道自己养就能养好养成才,不缺爱吗?未必,一个从小被父母当“瘸子”的女孩,身上长满了“刺”和对父母的不满,内心对爱肯定也是极其匮乏的,哪有爱给弟弟,给别人?

反而,弟弟送出去,才有机会打破家庭的恶性循环,不活成姑妈的样子,自己去北京深造梦想。真真正正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活一回。

还是那句话,活在情感的牢笼中,就无法破局而出。走出这一步,做出离开弟弟的决定肯定没有那么容易,因为人人都是情感动物。

但是,一个人不看长线主义,而只活在情感的“不舍得”,心软,怕被舆论攻击中,她就无法真正的活好,活的开心。

我不觉得会有哪种爱没有牺牲,但是完全失去自我的牺牲不值得歌颂。就像作者的阐述一样:“电影无法解决生活的所有问题,但是生活可以继续。我们希望电影是启发式的,而不是灌输式的,不是我告诉你该怎么做,至少我们这部电影不是。我们谁都不能替安然做出她的人生决定,我们把选择权交给大家。”因为在每个观众心中都有一个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姐姐不是某个时代的产物,而是每一个时代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