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慎《说文解字序》诗解1

许慎《说文解字序》诗解1�

题文诗:

古庖羲氏,牧民以情,仰天观象,俯地观法,

视鸟兽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作易八卦,以垂宪象.神农统事,结绳为治,

庶业其繁,无以凭记,饰伪应上,假情萌生.

黄帝史官,仓颉真情,观之以情,乌兽足迹,

分理别异,初造书契.百工以治,万品以察,

取诸分别,以统众言.心生言立,言立文明,

至明至情,宣教明化,达性畅情,情通天下.

颉作书,因情生文,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因文生字,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至文至本,

物象之本,至本至源,至源至母,至母有情;

独体曰文,合体曰字,形声相合,孳生浸多.

以达情,字以表意,表情达意,情真意深,

感天动地,通古达今,所通一情,文字通情.

正文:

(1)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2),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3),近取诸身,远取诸物(4),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5)。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6),庶业其緐(7),饰伪萌生(8)。黄帝之史仓颉(9)见乌兽蹏迒之迹(10),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11),初造书契(12)。“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13),”“夬扬于王庭(14)”,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15),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16)。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17)。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18)。文者,物象之本(19);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20);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21)。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22)。

【译文】古代庖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上则观察星象于天,下则观家现象于地,又看到乌兽的纹理和地理的形状,近则取法于身,远则取象于物,于是开始作了八卦,用它来表示法定的图象。至神农时代,用结绳的办法记录事物,诸事繁杂,饰伪的事情不断发生。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乌兽足迹,知道纹理可以互相区别,始创造了文字。“百官以乂,万民以察,大概取象于分别,”“分别了,扬于王庭,”这就是说,文字是在王者朝廷里宣教明化的,是百官用以对下布施教化,增修德行,明白禁忌的。仓颉在开始创造文字的时候,大抵是依照事物的形象画出它们的图形,所以叫做“文”。后来形旁声旁相互结合就叫做“字”。“文”是表示事物的本然现象,“字”就是由文孳生出来而逐渐增多的。写在竹帛上的叫做“书”,“书”就是“如”的意思。到了五帝三王的时代,文字逐渐改变成不同形体。在泰山祭天地的有很多朝代,使用的文字竟然没有相同的呢。

【注释】

(1)许慎,字叔重,生于东汉,汝南郡召陵人,今河南郾城县东四十五里之地,相传郾城县尚有许慎墓。《说文解字》共十五卷,前十四卷是本书,末卷是叙目。全书是五百四十部。据许慎所说,全书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说字十三万八千四百四十一。

(2)[endif]法,法象,现象。

(3)[endif]文,文理;宜,犹言仪,谓形状。

(4)[endif]诸, 之于。

(5)垂,示。宪,法也;宪象,法定的图象。

(6)统,纪也。相传神农时代用结绳来纪事:“大事,大结其绳,小事,小结其绳。”

(7)庶,众也;其同綦,犹极也,程度副词;緐,多也。此谓事物特别繁。

(8)饰伪,巧饰伪诈也。“及神农氏”三句言神农时代以结绳记事,因无文字可凭而且事情又很繁杂,所以巧饰伪诈之事发生。

(9)史,史官,记事之官也。仓或作苍。

(10)蹏,古蹄字。迒,《唐韵》:胡郎切,念háng,兽迹。蹏迒,近义复合词。

(11)分理犹文理。

(12)书契,文字也。

(13)上三句见于《周易·系辞》。工,官也;乂,治也;品,类也。万品,万物也。察,明也。盖,或然之词。夬,《说文》:分决也,念guài。此言“百官因此治理,万物因此明白,大概取之于分别”。

(14)此句见《周易·夬卦》卦辞。

(15)文,文字。宣教明化,即宣明教化。此二句大意是:“夬,扬于王庭’,这就是说文字是在国王朝廷宣明教化的工具。”

(16)君子,王臣百官。施,加也。禄,恩也。下,下层庶民。居德,蓄德;忌,忌讳。桂馥曰:“则忌当为明忌。”此言“王臣百官凭它来施加思惠于庶民;增修其德,明白禁忌。”段玉裁说:“施禄及下,谓能文者则禄加之;居德则忌,谓律己则贵德不贵文也。”

(17)盖,发语词。类,物类。文,错画(非错误之错,交错其点画也)也。依类象形,不但指象形,而且包括指事,因为有事可指必有形可象。(18)益,附也,加也。形声相益,不但指形声,而且包括会意。

(19)本,本然现象。

(20)孳,生也。孳乳,犹言孳生。浸,一作寖,渐也。段玉裁曰:“析言之,独体曰文,合体曰字;统言之,则文字可互称。”

(21)著,陟虑切,念zhù,明也。著于竹帛,谓明著于竹帛。如,谓如其事物之状。段玉裁曰:“古用竹木,不用帛;用帛盖起于秦。秦时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始皇至以衙石量书决事,此非以缣素代竹木不可。许于此兼言帛者盖隐括秦以后言之。”训“文”为“本”,“字”为“孳”,“书”为“如”,都是从语音的角度加以解释。

(22)迄,同讫,止也。到也。五帝指黄帝、帝颛顼(zhuānxù)高阳、帝喾(kù)高辛、帝尧、帝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武。易,变;殊,异也。封,祭天地。泰山,东岳泰山。有,又也。念去声。靡,无也。焉,语尾助词。以上策一段,言周代以前文字之源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许慎《说文解字序》诗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