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2年读了200+本书,为什么感觉读书的价值根本没体现出来?

知乎上有个问题“大学两年读了200本书,为什么感觉读书的价值还是没有体现出来?”有2.4万人关注,300多万浏览量,可见很多人对读书,准确地说是“读书怎么有用”这件事蛮上心的。

提问者说,这200本书,有认真看的,也有泛读的,可是,别人好像感觉不到。去面试,被面试官说不像看了那么多书。所以困惑,自己认为读书应该内化,但是不懂怎么外显。

大学的时候,我也有这样的迷茫,明白的比较晚,明白了行动力又没跟上。如果早点,或许我毕业就能从事自己喜欢的文字工作,可是却兜兜转转了一大圈,浪费了一大把时间。现在回过头,可以写一写反思了。

《天龙八部》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就是聚贤庄英雄大会,乔峰带阿朱前往治伤,求得是一位姓薛的神医。

薛神医是当世医中第一圣手,只因“神医”两字太出名,连他本来名字大家都不知道了.....这位薛神医不但医道入神,武功也颇了得。

他爱和江湖上朋友结交,给人治了病,往往向对方请教一两招武功。对方感念他活命之恩,传授时自然绝不藏私,教他的都是自己最得意的功夫。

他不肯另投名师,便别出心裁,以治病与人交换武功,东学一招,西学一式,武学之博,可以说江湖上极为罕有。但坏也就坏在这个“博”字上,这一博,贪多嚼不烂,就没有一门功夫是真正练到了家的。

他医术出神,所到之处,人人都敬他三分。他向人请教武功,旁人多半随口恭维,讨好于他,往往言过其实,谁也不跟他当真。他自不免沾沾自喜,总觉得天下武功,十之八九在我胸中矣。哎哟,厉害死了。

直到有一天,遇见乔峰和群雄搏斗,出手之快,落手之重,实在是生平做梦也意想不到,不由的脸如死灰,一颗心怦怦乱跳,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更不用说上前动手了。

看了这样的描述,你可能会觉得薛神医是个很可笑的人,我之前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仔细思考,会发现生活中多的是”薛神医”。

薛神医在江湖漂泊,四处学到各种武功,而且是“传授时自然绝不藏私,教他的都是自己最得意的功夫”,这跟我们平常去知名的公众号、刷微博、朋友圈,四处学“干货”的场景不是很像吗?

今天从这个公号里看几篇干货,明天在那个在线平台听几堂公开课。于是感到我真爱学习,我真充实,我真是嗷嗷牛逼,然后也像薛神医一样“不免沾沾自喜,总觉得天下武功十之八九在我胸中矣”。

结果呢?

“十之八九在我胸中”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

因为四处得来的只是零散的碎片知识,说白了只是一个信息而已,并没有形成我们自己的能力。

但是遇到问题,我们需要的一种能力,系统的知识体系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你只有碎片信息,所以,遇到问题平常学习的所谓的“知识”根本用也用不上。

两年读200本书,看起来是个很大的量,但如果你是一会儿读几本文学经典,一会儿看几本长篇小说,过几个月再看几本励志款餐书,一年过后又喜欢上了运动健身、美食旅游类的书,然后加起来两年读了200本,那么,读书的价值自然是体现不了的。

比方我自己▼

这个过程,就像你拿着很多珠子(看了很多书),每次看书学习你只是在往碗里(脑袋)扔珠子,但是并没有把这些珠子串成项链,那怎么能要求散乱的珠子能买到项链的价值呢?

就像秋叶大叔在《高效学习7堂课》这本书里说的:

“如果没有下功夫通过主题阅读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树,而是直接进入碎片化阅读,大脑里面的信息就组织不起来,是零散的,而且看起来什么都看懂了,真要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很痛苦,觉得自己好像学了很多,但都没有什么用途。”

在读书之前,不妨先花时间学习“学习”这件事,我明白这个道理还是有点晚,之前其实在李笑来老师《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里看到过“学习学习再学习”,但当时没有重视。现在大学毕业,看到秋叶大叔的《高效学习7堂课》才猛然觉醒,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毕业前,引以为豪自己大学读了上百本书,可是出了社会还是觉得自己没有面对社会的本事,很多东西都忘了,看起来读了几百本书实际上却可以说一本都没有读过,因为全部都只是过了眼睛,没有消化到脑子里。

花费了大把时间和精力在读书上,结果却不尽人意,真的很痛苦,会怀疑读书的意义,甚至怀疑自己。读了书没效果,到底问题在哪里?

我很相信一句话:世界上大部分的专业问题,都有专业办法去解决,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在赵周老师《这样读书就够了》我找到了答案:

“职场人遇到的问题通常不在于硬盘里的文件不够多,而在于中央处理器的能力不够强。但一提到学习,多数人想到的都是拼命往大脑里塞资料。思路不升级,再努力也是初级学习者,往往还是‘消化不良患者’患者。”

大学里看似读了很多书,很杂很多,却贪多求快,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消化能力,最后问题就是,读到最后没有自己的想法,很容易被别人的思想带偏。

后来我渐渐明白,如果一个人一开始没有扎扎实实读几本书形成自己思考框架,书读的越多头脑越乱,脑袋里完全是浆糊,今天听这个人说有道理,明天又听那个人说也有道理,最后就是没有自己的道理。

从2018年开始,渐渐减少了读书量,也主动去研究“如何读书”这个问题,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读书这件事也是需要学习的,后来参加了土豆姐的写作课,然后才明白读书这件事要发挥大效用,是要学习技巧的,像如何提升阅读速度、阅读效率,都是有方法的。

所以2018年进行了“如何读书”的主题阅读,扎扎实实读了七八本,做读书笔记,然后写文章检验输入,过程进行的很慢,但是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个阅读框架,知道了那些该往自己的框架里放,而不是杂七杂八书看一大堆,结果后面还是发现自己没有什么长进,读了的书跟没读一样。

写完了的读书笔记顺带也发在知乎回答问题,意外收获高赞,带来了一些关注,所以这是不是算体现出读书的一种价值呢?

后面我面试文案工作,就是把自己各个平台的文章,还有平时给客户写的作品给面试官看,不用我自己说读了多少书,能力怎么样,文字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读书内化和外显不冲突,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过程,把读书内化的过程写下来就是一种外显,“外显成功”也能让你更深入地读书思考。

2019年主题阅读是“成长心理”,关于原生家庭、亲子关系、个人成长系列的。读得速度比较慢,读完一遍,第二遍做笔记,然后再写书评。这样三遍走下来,大体才能弄懂一本书。

很多时候读完书,以为自己掌握了很多,但是一写书评就无从下手,脑子空白。看书的质量怎么样,通过写书评一下就检查出来了。

关注读书量是一方面,还要学习读书方法,比方主题阅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更要关心读书质量,比方读完了写一篇书评,或者讲给身边人听。

读书的目的无外乎3个:获取知识、收集信息、消遣娱乐。如果你只是消遣,当然就不用这么“累”了。如果你是要有收获,那就必须要做些事情。

于我而言,读书最大的意义不是赚钱,而是通过读书,我能成为一个更专业、更职业、更理性的人。读书很重要,比读书更重要的是学会读书,如果要“读书有用”,也要讲究点方法的。

微疯铃铃:文案编辑,天秤座女子,从122斤到有马甲线的小胖子。坚信读书写字能让我有一丝特别,相信缓慢、平和、细水长流的力量,踏实冷静。人生信条:“身体野蛮,头脑文明,经济独立。”文章首发公众号:微疯铃铃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学2年读了200+本书,为什么感觉读书的价值根本没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