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叹从“神坛”跌落的李云迪

近日,被称为“钢琴王子”、“中国肖邦”等等美誉称号的李云迪,一夜之间却因为“嫖娼”这等下三滥的丑闻而被哄下神坛。换个公平的说法,是李云迪本人将自己硬生生地从那个神坛推下的。

李云迪何许人也?

李云迪祖籍中国重庆,4岁时,母亲就让他开始接触少年手风琴,从中发现了他对钢琴潜在的兴趣和超强能力,于是创造条件让他7岁便真正开始系统性地学习钢琴,从此收获各种较高级别的奖项无数,18岁时更是获得第十四届肖邦国际大赛的金奖,也是那届比赛中最年轻的金奖获得者,此后便20年走红音乐界和演艺界一直到事发前!

而在那一刻之后,所有标注在李云迪身上的荣誉及身价在霎那间统统被清除而归零!使得家人流泪,恩施痛心,千万粉丝为此扼腕叹息,更是造成他自己的“一失足成千古恨”!

拥有颜值、 才华及光环一身的李云迪,身边一定不乏优秀美女无数,却为什么会犯如此低劣而卑微的错误?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李云迪的成功无疑离不开他母亲对他的辛苦教导和孜孜培养,母亲为了安心陪伴他,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便毅然辞去自己心爱的工作。

那时,母亲的严苛也是出了名的。小学时代的他白天上课,晚上练琴到深夜11点是司空见惯之事,如练琴中出现一点小瑕疵,便要求他抽时间练琴一整天,他的童年除了读书就是练琴。

李云迪也很争气,凭着多年的自强不息,终于登上“钢琴王子”的宝座,让母亲为之万分骄傲和无穷开心。可在“星途”眼看一路飙升之时,他却自毁光环。

有人说,是李云迪的“铁腕母亲”一直压制着他童年的自由和快乐,而他现在终于有机会放飞自我,只是这代价太过沉重!

真的吗?


让人不自觉地想到书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塔拉·韦斯特弗即为本书的主人公 ,她在17岁前从未上过学却在家中受尽折磨,最终通过自己努力冲破家庭牢笼,成为了哈佛大学的哲学硕士和剑桥大学的历史博士。

塔拉生于一个摩门教教徒之家。家如牢笼,生活就像是在刀尖上舞蹈。 父亲有明显的躁郁症,具有偏执狂的性格。母亲毫无主见,家里的一切都由父亲说了算,他的话就像圣旨。有一次塔拉嗓子疼,父亲提出太阳疗法,认为太阳是最厉害的杀菌武器,便要求塔拉每天早上出门,张开嘴,站在太阳底晒半个小时。

而哥哥肖恩就是父亲秉性的继承者,他不停地以控制塔拉为乐。好几次塔拉都被他虐,他抓起她的头发,揪着发根,将她拖进卫生间,将她的头塞进马桶,直到她的鼻子碰到马桶陶瓷、甚至碰到便池、头发弄湿。有时他还将她的手指和手卷扭曲直至她屈服为止。肖恩经常这样非人性地折磨她。父母则视而不见,不加阻止。

幸好塔拉还有一位善良而且靠自学考上大学的哥哥泰勒,他建议塔垃离开家去上大学,外面是另一个世界。

在17岁前从未上过学的塔拉,终于在哥哥泰勒的鼓励和帮助下,从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学起,逐渐攻克勾股定理、正弦、余弦、正切等,最后竟然通过大学入学考试,开起了她的人生新篇章。

原生家庭影响的巨大性必然是毋庸置疑的,塔拉所受的苦难更是非常人所能承受。但她努力地通过自我救赎,将自己从那个污秽的泥塘里拉出来,进而将自己打造成社会精英中的一员。

所以,一个成年人的犯错,不能仅仅让原生家庭来买单,因为成年人应具有较为成熟而稳定的三观和自律性,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

父母之爱,常常为之计深远,这可以算是优秀父母的所为了。更何况父母之岗位缺乏受命前的培训,只能边实践边反思边调整。

记得之前曾写过一篇文章《真正的教育在洗尽铅华之后》,说的是一个成年人在身边没有他人提醒,在自己独立地面对当下时自身所表现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公德,这才是真正自我教育的形成。

李云迪妈妈也没少教育他:“只有成为人格上的大师,才可能真正成为钢琴上的大师。”所以,李云迪之错,至少说明了他三观的偏离。在光环加身的顺境里,能否坚守住底线,也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最大的自律体现。

因此,尽管童年时的阴影在日后无法消除,但日后作为成年人的你是可以通过自我调整和接纳而努力得到改变的。更何况李云迪自童年时就接受到比一般的普通人家更超前的教育,有着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应该说是何其有幸也不为过。

李云迪之错,如果换为普通人,也只能算是一般之违法,因为它最多只会遭受道德上的谴责而并没有造成对他人的损害,可为何在全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呢?

《论语》中有言:“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 ”,说的是:“君子的过失,就像日食和月蚀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这里的“君子”在今天看来也可以指那些有一定名望的人。

李云迪曾经是青年学习的榜样,广州城市的形象代言人等等,其间对他各种大小访谈和宣传无数,他那不凡的成长经历、极致的专业水准深得多少人为此啧啧称赞。是故很多青年学生就以他为心中的偶像要求自己,现在心中的那个偶像在突然间崩塌了,这情何以堪?

李云迪可以说是多少人的“引头羊”,现在这“引头羊”身上产生了污点,观众怎么会接受?这也可以说是“名人”与“普通人”的最大区别所在。

《论语》中也有言曰:“大德不逾矩,小德出入可也。”这是当年子夏的见解,翻译成现在的大白话就是,“大的道德节操上不能蝓越界限,在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李云迪之错该属“大德”还是“小节”?还有《论语》中对于君子的犯错还有后半句“ 更也,人皆仰之。” 因此更希望李云迪能引以为戒,严于律己,重新振奋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腕叹从“神坛”跌落的李云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