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307天,14.6君子而不仁者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07天

原文阅读:

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讲解:

孔子说:“身为君子却不具有仁德的人是有的,但没有身为小人却具有仁德的人。”

启发思考:

        在孔子思想中,“仁”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仁者作为一种理想状态的标准,具备全面的德行。而君子是有志于仁,并不断努力、逐步向仁者靠近的人。

      前代学者也有人认为,“君子不仁”和“小人而仁”是伪命题,“君子不仁”的矛盾解释不通,因为君子就应该具有仁德,小人是不可能具备仁德的。为了解决这个困惑,他们把孔子这里说的君子和小人,理解为社会身份的不同,指的是贵族身份的人和普通老百姓。

        不过,结合整部《论语》的语境,个人认为,对君子与小人还是理解为在道德修养方面的差距更好。之所以会有“君子不仁”的困惑,是因为这种解释是把君子和仁都作为一种静态呈现来理解了。如果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去看,君子也有仁德未备的时候,有已成德的君子,也有未成德的君子。

        “君子而不仁者”是君子道德修养尚未达到“仁”的境界,因为“求仁而得仁”毕竟是伯夷、叔齐等古代圣贤的传说。在现实生活中,君子欲仁求仁需要经历艰难的过程,他们必须严格遵从礼制,规范言行,努力提高道德修养。颜回那么优秀,也只能“三月不违仁”,坚持三个月,也会有问题出现。而其他人像子路、冉求、公西华,则都说“不知其仁”,虽然他们也算是君子,但于仁德尚欠圆满,有未达未备之处。其他弟子或追求仁德的人,达到所谓“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修德境界更是有很大差距。所以说,君子也有不仁的时候。

        反过来看, “未有小人而仁者”是说,不是小人没有仁的时候,是小人不可能成为仁者。把这一句解成小人不可能有仁,这样的说法有些太绝对了。小人也是人,是人就有良知,就有天良,怎么会没有仁呢?不管君子小人都是人,只要不牺牲自己的利益,都愿意做好事。

        如果仁者是100分,君子可能永远打不了100分,只能不断趋近。小人从来就不及格,不可能侥幸有100分。因为小人根本不重视道德修养,也没有求仁的主观愿望。     

      孔子轻易不许人做仁者,但是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是从主观修养上说,任何人将来想做个圣贤、仁者,就从做仁者的要求开始走上仁者之路。从主观上人人都可以去做,也很容易开始去做。但要坚持下去,修炼出结果来可就很不容易了。

        不过,即使达不到100分,君子也不会放弃追求仁德。更重要的是,君子尽管也会有颠沛流离、百事不顺的造次之时,偶尔也会有行为举措失当、或致不仁之事,但初心并非如此。作为普通人,我们在追求仁德大义的路上,最关键的是保持“有志于仁”的初心、本心、发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307天,14.6君子而不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