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上午,河南省14岁女孩李某因没有手机上网课而选择在家服药自杀。
据记者了解,李某的家庭经济状况十分窘迫。父亲左腿残疾,不能种地,平时也只能靠在街上给人补鞋来维持生计,而李某母亲则是精神病患者,丧失了劳动能力,还需要常年服药进行治疗。父亲的微薄工资,患有疾病的母亲,再加上3个孩子的学费负担,都给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由于疫情影响全国各地学校延迟开学改为网上授课,这让老父亲为难了,家里没有多余的钱,却有三个孩子需要上课,其中一个要小升初,一个初升高。无奈之下拜托邻居在网上买了部手机,可三个孩子却因为手机的分配问题矛盾重重。
让李某冲动之下决定自杀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学校那天要下考试资料,而她久久分不到手机。
我看到很多网友评论,这么穷还生三个孩子,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真的是因为贫穷才让这个14岁的孩子选择自杀吗?
穷是一方面,原生家庭是无法改变的,但真正让这个小姑娘奔溃的是什么呢?
是没有人能明白她的真实感受,在她看来,除了死没有其他办法解决这样的情绪。
家里三个孩子共用一个手机,分配的问题应该是父亲跟三个孩子商量好,或者他们自己做好调整。这三个孩子已经都不是小孩子了,他们应该完全可以清楚地思考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学校课程落下太多,老师和同学质疑,她完全可以跟老师说明情况,让老师或者同学们给予她帮助,而不是自己默默忍下这些情绪,压抑自己。
特别是最后压倒她情绪的,因为怕错过考试题目等不到手机而焦急万分的时候,她完全可以跟正在使用手机的姐姐或者弟弟提前商量好了,在那个时间段让她先使用。
在孩子3岁左右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开始有意识的去帮助他们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
有时候我们在无意中对孩子的情绪压制,使得他们变得情感懦弱,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久而久之,他们忽略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认为这些不值得被关注,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发泄。比如暴躁,乱发脾气,甚至搞破坏。
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呢?
一、全神贯注地倾听代替心不在焉
小亮同学放学回到家,看到正在看电视的爸爸,立马走过去跟爸爸告状。
小亮:“爸爸,今天小胖打了我,你在听我说吗?”
爸爸头也没抬,应付地“嗯”了一声。
小亮有些气馁,“所以我也打了他,可他又打了我,爸爸,你有没有在听啊?”
爸爸:“有啊!你继续说。”
小亮心里更委屈了,“没有,你根本没有在听。”
大家试想一下,你满肚子委屈想要去跟你最亲近的人倾诉的时候,他却只顾着做自己的事,对你的话敷衍了事心不在焉,你会是什么感受?
正确的做法,爸爸关掉电视,跟小亮面对面坐着,“你说吧,让爸爸来给你评评理。”
小亮立马精神起来:“我打了他,他又打了我,还使劲地打,他真讨厌。”爸爸点点头,“哈哈,你猜怎么着,我现在要跟小伟一起玩了,他从来不打人。”
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如果家长能够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即使家长不能帮助他找到很好的办法,孩子的情绪得到了疏解,他们清晰的思路总会帮他们找到办法。
二、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代替提问和建议
小亮一回到家就跟妈妈说:“我的新水彩笔被偷了。”妈妈一听脾气就上来了,“你确定不是你自己弄丢的?”
“没有,我去洗手间的时候,它还在我的桌子上。”
“谁让你乱丢东西的?你总是丢三落四的,跟你说了多少遍,自己的东西要放好,你就不能放进课桌里面吗?我不会给你再买新的了。”
小亮一听妈妈又开始责备他了,他立马摆出不耐烦的样子:“哼,你能不能别烦我了,不买就不买。”
我们成年人在做错事的时候都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何况是孩子呢?
正确是做法,妈妈在小亮描述自己的水彩笔不见了的时候,给予他一定的回应,像“嗯、是的、这样啊等”,孩子感觉到你是真的在倾听,他就会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找到自己犯错的原因,从而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说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感受小亮的宠物小乌龟死了,爸爸安慰他别哭了,不就是只乌龟嘛,小亮听了哭得更厉害了。爸爸只好妥协地说:“别哭了,爸爸再给你买个。”小亮直接躺在地上大哭了起来:“我就要这个乌龟,就要这个乌龟。”爸爸也生气了,说他是在无理取闹。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很多时候,孩子玩具被抢了,某个心爱的玩具坏了,或者遇到什么伤心事,家长总会想要让孩子去摆脱这种不好的感受,往往的结果是孩子哭闹地更厉害了。
正确的做法,当小亮说乌龟死了的时候,爸爸跟着一起惋惜,“是吗?真没想到。”“爸爸,它是我的好朋友,我们经常一起玩游戏。”“是的,失去朋友是挺难过的,爸爸以前也有过这样的经历。。。。。。”“那我们一起去把你的朋友安葬了好不好?虽然它不在了,但是我们可以纪念它。”
父母通常怕说出孩子的感受让他们更难受,或者有时候不能体会到孩子真实的感情。其实,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感到安慰,因为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妈妈,我想吃冰激凌。”小亮跑到厨房跟正在做饭的妈妈说。“可是家里没有了宝贝,你可以去吃个小饼干。”“不,我就要,我就要。”妈妈非常无奈:“我不是告诉过你了,家里没有了。”小亮听了立马躺地上哭闹,妈妈也生气了:“你现在怎么这么不懂事?”
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的时候,往往家长越解释为什么没有,孩子越是想要。
正确的做法,当小亮说想吃冰激凌的时候,妈妈对他说:“啊,真希望咱家能有。”小亮继续说:“我就要。”妈妈把他拉过来,“听得出来你是真的很想吃呢,那么我们来做假装的冰激凌吧!首先要放点牛奶,再加点。。。。。。”“啊呜啊呜,吃完啦,妈妈我去吃小饼干了,你做的冰激凌真好吃。”
有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得到了理解和抒发,他们就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孩子需要他们的感受被接纳和尊重,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
比如在她打弟弟的时候。“我看得出你很生弟弟的气,用嘴巴告诉他你将怎么做,而不是用拳头。”
告诉我,并不是只有我们家的姐姐喜欢打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