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柳编调研:走进杨进邦工作室

        为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及传承,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2022年7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彩遗拾遗队位于临沂地区的实践队员路迪来到临沭县杨沙埠村“杨进邦工作室”,采访了柳编制作技艺传承人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进邦先生,与杨先生进行现场的交流学习与实践的同时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实时为其余实践队员刘一霖、陆昶、王文雅进行实践活动进程转播,全体成员共同参与活动。

图为实践队员与杨先生的合影


        临沭柳编对于全国而言,三分天下可占其一,享有“世界柳编看中国,中国柳编看山东,山东柳编看临沭”的美誉,其柳编文化源远流长,已在这片土地上扎根1400余年了。从最初简单的生产生活用具到如今各式各样的200余种柳编产品,2000多个花色,临沭柳编身上仿佛始终涌动着被劳动人民和匠人们所赋予的生生不息的激情与活力。但也正如众多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遭遇的困境一样,临沭柳编文化的存续实则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传承、发扬临沭柳编文化遗产成为我们要认真研究和对待的一个重要课题。

      前期实践小组成员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搜查文献、挑选实践地点上,经过一番考量,队员们选择参观学习杨进邦先生的柳编工作室。杨进邦先生是柳编制作技艺传承人,从事柳编设计创作40多年,许多作品获得多项大奖,赢得广泛赞誉。在实践期间,杨先生极有耐心地回答了队员们的问题,诸如“临沭柳编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柳条的选用标准;柳编的具体加工流程;内销外销区别;创意创新方式;临沭柳编面临的一些瓶颈”,很多解答弥补了队员们查阅文献的不足,给予了极大的帮助。而小组成员路迪在杨先生工作室见到的柳编作品更是超出了队员们有限的想象力:激励抗疫的作品《疫去春来》,寓意吉祥的《时来运转》,结满“葫芦”的“葫芦树”,建党100周年系列,时尚新颖的手提包,栩栩如生的动物系列,甚至还有衣帽裤鞋……真是让人不禁感叹:万物皆可柳编!

      此外,杨先生还向成员路迪展示了他的创作图纸,一张张的纸页翻飞就像一帧帧动画电影一般,见证了从几把杞柳到一件工艺品、收藏品的诞生,里面蕴藏的是杨先生无数的心血。杨先生称,他所经手的项目大都面向国外市场,国内市场反倒很少,即使疫情期间依旧如此。这引发了队员们深深的思考,对外输出柳编文化固然重要,但国内市场的开拓,尤其是拥有诸多替代品(如竹编、草编、藤编等)的南方市场也显得举足轻重……参观学习的最后,成员路迪还在杨先生的指导下进行了实操,开启了她的“柳编初体验”,实在是收获颇丰。

图为杨先生的获奖展示


        队员们通过此次对临沭柳编近距离的观察,发现了两大问题。一是柳编技艺传承人才出现断层。人才是中国传统文化想要在现代社会长久立足的根本,而人才断层也无疑是普遍的一大难关。一些传统技艺学习周期长,技术门槛高,变现能力差,难以满足当代年轻人的需要。临沭柳编也是如此,传统柳编村居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愿从事柳编加工,而选择进城打工。本地大学生毕业后也基本上选择走出去,而不是留下来。柳编文化的传承出现“后继无人”的窘境。二是柳编产品竞争力不高。这是想要获得更高经济效益的桎梏。没有新意的,没有创造力的,没有倾注心血的产品是无法给顾客带来人文关怀的,注定是无根之木,无水之萍。国内市场上常见的柳编产品大都中规中矩,用料、功能用途单一,审美价值低下,稍有新意的产品又价格昂贵,无法做到物美价廉,国内市场竞争力自然不高。在队员们看来,这两个问题恰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柳编产品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新鲜因素、新鲜血液的输入,而这必定离不开青年人才;产品竞争力增强,经济效益变好,自然会吸引更多年轻人从事柳编文化产业,断层也会消弭。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队员们同时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从教育入手进行临沭柳编文化的宣传教育,培养新时代青年人对临沭柳编文化的认同感、责任感。政府可以推动在学校开设柳编兴趣课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节假日时间带领学生们参观临沭柳编产业基地、柳编艺术馆等等,让学生亲身体会柳编独特的魅力所在,在他们仍青春之时就在心中播下属于“柳编”的种子,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会破土、发芽、茁壮生长,这些青年学生都是未来柳编事业的后备军和潜在力量。

        二是加大创新力度。对柳编手工艺的创新离不开对柳编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从文化入手,赋予柳编更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去挖掘柳编更多的美与可能,可以参考很多成功的案例,如故宫博物馆文创等等。有文化做“骨”,便使手工艺做“肉”,一方面,在继承优秀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可汲取藤编、草编、竹编等手工艺的精华,集百家之长,补己之短。另一方面,人才依旧是创新的不竭动力。政府与企业要积极地与各类高校取得联系,政府牵头鼓励校企合作,在高校内部培养高质量的柳编工艺技术人才以及科研人才,不断推陈出新,满足新时代的需要,使柳编产业通过创新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此实践活动中,队员们明白了关于柳编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更被杨先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匠人精神所感动,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传统柳编手工艺发展至今,其实是这种匠人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之缘故。

        而此次社会实践旨在继承、宣扬临沭柳编文化,队员们在实践过程中看到了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各方做出的很多努力与尝试,这也造就了如今临沭柳编产业较为繁荣的境况。但也不否认,临沭柳编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能否促进临沭柳编更上一层楼的关键所在,也是队员们这次实践的着力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临沭柳编调研:走进杨进邦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