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属于闽南人的“果冻”——土笋冻

到泉州,听得最多、见得最多的,要数土笋冻了。不论是富丽堂皇的星级酒店,还是古朴落寞的街头小巷,都有它的身影,泉州人对它的喜爱程度可见一斑。

大多星级酒店较为聪明,常常将土笋冻切成片片,进行处理,人们见不得原貌,只吃得鲜爽清脆,开心至极。

但散落在巷子里的土笋冻,就没那么讲究了。端上来的往往是手掌大的一碟,里面还凝结着几条吓人的“虫子”。初见者,如果没有心理准备,一定难以下咽咯。

(一)

泉州可是个了不得的城市。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宋朝的时候,泉州就是世界上数得着的繁华大城市了。朱门华屋,驿道四通。装满了货物的大船停满了港口,镶满了螺钿的马车堪比现在的奔驰宝马,满街都是。

如今,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依然能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魅力。再加上温润的气候,淳朴的民风,是个到了便让人不愿离开的城市。

但你要是吃惯了酸辣重口味,一开始又会为这座城市感到遗憾。毕竟泉州临海,当地人好吃海鲜,口味颇为清淡。

倘若仔细寻找,也还是能发现几样南北通吃、本地外地皆宜的美食的,比如面线糊,再比如土笋冻。

(二)

旧时的土笋冻,在当地人看来,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市井小吃。这一点,仅从制作原料就能看出。

外地人单听名字常常会认为土笋冻是用笋做的,实际上,土笋冻的制作原料是一条条形似蚯蚓的环节小动物,学名叫“星虫”。

这种虫子生长在江河入海咸淡水交汇处的滩涂,外形粗陋,颜色黑褐,约有拇指长短,粗者如手指,细者如稻茎。还拖着一条长有一两寸、细如火柴梗、伸缩自如的“尾巴”,因其状如圆筒笋,滋味比山上的冬笋还好,因而闽南沿海一带称之为“土笋”。

土笋冻不论是外形,还是口感做法,都与常见的肉皮冻极为相似,这也许就是它能轻易为外地人所接受的原因吧。

土笋冻的做法很简单,把“星虫”从沙子里逮出,先放养一天以吐清肚里的杂物,然后用石槌不断碾磨,使其滚出全部内脏杂物,再放入清水中漂洗干净,呈白亮时捞入锅内熬煮。因它像猪皮一样富有胶原蛋白,所以熬出来的汤黏黏糊糊,待其自然冷却之后,就凝固成一块块土笋冻了。

土笋冻和上好的肉皮冻一样晶莹剔透,令人惊讶地是,土笋冻里的虫子竟然更加劲脆可口,有嚼头。要是再配以蒜蓉、酱油、香醋等酱料,味道会更为精妙。

(三)

泉州的众多土笋冻里,最受欢迎的无疑是晋江安海生产的土笋冻。几乎每一条街道上,都有不止一家店铺在经营着产自安海的土笋冻。

鲤城区美食街上五叔公土笋冻店的店长告诉我,安海的土笋冻早就非常有名,他家做土笋冻的历史,都已有一百多年了。

他曾听上一辈人讲过,土笋冻的发明与郑成功有关。

当年,郑成功率兵攻打台湾之时,曾驻军安海。有段时间,郑军粮草紧缺,就用从海边挖回的“土笋”煮汤给士兵吃。没想到士兵吃完后觉得味道很好,北方士兵到南方的火气也神奇地消除。天凉时,将士们经常要把土笋汤温热再喝,有一次,将士加热土笋汤耽误了军务,此后干脆直接食用凝结成冻状的土笋冻,没成想更加可口。土笋冻就这样意外诞生了。

不过,传说归传说,要是仔细考究的话,会发现其实早在郑成功之前,就有关于土笋冻的记载了。

明朝屠本峻在万历二十四年写成的《闽中海错疏》中描写道:“其形如笋而小,生江中,形丑味甘,一名土笋。”

再有,比郑成功年长的周亮工在其所著《闽小记》中也有记载:“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其生于海滨,形类蚯蚓,终不识作何状。”

其实还有一种说法,土笋冻是戚继光抗倭时发明的。其情节,也与郑成功极为类似,屯兵安海、粮食紧缺,误打误撞做出土笋冻。

美食的背后,常常有着理不清的历史渊源。郑成功也好、戚继光也罢,不管真相究竟如何,美味不假,人们对英雄的爱慕也是不假的。

在泉州,吃海鲜自然是少不到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只属于闽南人的“果冻”——土笋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