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民族重工业奠基人,创办了汉阳兵工厂,为晚清鞠躬尽瘁

他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四人中他的年龄最小,也是唯一一个没有上过战场、领兵打仗的。毛泽东称他是中国民族重工业的奠基人。

他天资聪颖,5岁进家塾,10岁就已掌握四书五经。13岁参与县试更是再创辉煌,又以第一名身份中了秀才,不到2年,又是连战连捷,乡试第一名中举人。时人谓之为天才少年。

他就是张之洞,直隶南皮人,但他出生在贵州兴义府。他父亲张鍈是兴义知府,克己奉公,两袖清风。从小,父亲就这样教育他:“贫,吾家风,汝等当力学。”张之洞牢牢地记住了父亲的这句话,记了一辈子。

中举之后,张之洞本可以考取进士,可张之洞父亲张瑛去世,张之洞为父亲治丧守制了几年。再去参考,又正赶上哥哥张之万担任考官,按规定避嫌,第二年亦是如此。一直到同治二年(1863年),这位27岁的少年天才终于“大器晚成”,考上进士,进而高中探花郎,正式踏入仕途。

张之洞是一介书生,早期的张之洞,在清朝的官场里是一股清流,清流派的特点就是不仅能说,还敢说。经常针砭时弊,抨击弹劾权贵。他一直做翰林和学政,做了翰林和学政后,他又做了言官。在慈禧看来,言官都是一些言过其实的人,他们纸上谈兵行,但要是赋予他们执政大权,肯定不行,因为他们没有独当一面的事实来证明,提拔重用肯定有风险。可张之洞愣是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慈禧老佛爷的看法,他推翻东乡惨案,力阻崇厚卖国,扳回午门冤案。这等大事不是一般人能够办到的,他能够办到,说明他不是一般人。他在办这些大事的时候,不仅坚持了原则,坚守了正义,还充分考虑了老佛爷的感受,给足了慈禧面子,

光绪七年(1881年)六月,慈禧终于作出一个酝酿已久的决定。张之洞在一夜之间,由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讲学士,直接升为从二品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一夜之间,张之洞连升四级!这一串天猴儿似的提拔,足以看出慈禧对张之洞的无比信任和倚重。

果不其然,光绪七年(1881年)十月十六日,他又接到了朝廷的一纸任命:出任山西巡抚!巡抚相当于省长,是真正意义上的封疆大吏,而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则是有职无权的朝廷高官。他就任山西巡抚时,清查了几十年的库账,整治官场的腐败,清除罂粟种植。他尽心尽力地做着自己分内之事,但一人之力孤掌难鸣,最具讽刺的一件事是,在他离开山西的时候发现罂粟依然在三晋大地种植。

1884年,张之洞任两广总督。任内的作为,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根基。期间,中法大战,张之洞极力主战,不因离开清流的位置任了实职,就像李鸿章那样畏首畏尾。他派使者携带急信和五万两饷银去恭请年届古稀、息影田园的冯子材出山。李鸿章以其年老力衰,强烈反对起用冯子材。

张之洞坚持认为:“冯虽老,闻未衰;旧部多,成军易;由钦往,到越速;在越久,水土习;用土人,补遣便。将才难得,节取用之。”

冯子材不负众望,取得镇南关—谅山大捷。中国取得了近代对外战争唯一的大捷,张之洞有审察大势、说服朝廷、调和诸将、供应后勤的功劳。

主和派这时想见好就收。李鸿章甚至责令张之洞如期停战撤兵,“倘有违误,致生他变,唯该督是问”。这使张之洞很恼火,但又感到自己的洋务实力远不如李鸿章,因而无力左右朝局,非大办洋务迎头赶上不可。

张之洞实在是憋着一口气,要与李鸿章一争高低。你李鸿章办洋务办得好,但办成了投降派;我张之洞洋务要比你好,还要守住主战者的底线。

他的内心大概就有这股劲儿。他提出“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全身心投入到洋务运动中去了。他的口号是“洋务为今日要政”,他雄心勃勃地筹建起枪炮厂、炼铁厂、纺织厂等大型洋务企业,正式跻身洋务派。

光绪十五年,1889年12月17日,一艘名叫“粤秀”的轮船,停靠在武昌司门口,一位身形矮小的清廷封疆大吏,踏上了武汉的土地。

他的到来,将为这座江城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变,也将把这块在当时中国版图上并不显眼的土地,推到变革时代的“潮头”,推上驶入近代化文明的“快车”。

一个多月前,已经52岁的两广总督张之洞正式卸任,登上“粤秀”轮,由广州北上,途径上海,再沿长江溯水而上,抵达长江边上的武昌。他将在那里,就任湖广总督,总管湖南湖北的军民政务。

这是晚清朝廷为修建卢汉铁路的一次调任,从北京到汉口的这条铁路设想,计划修建当时中国最长的干线。

在他的计划中,朝廷每年拨款200万两白银,同时再建成汉阳铁厂,为铁路提供钢材。就在这位新任湖广总督踌躇满志之时,在满清的发源地东北,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正加紧修建,向中国边陲延伸。为抵制俄国势力渗入,清廷决定暂缓修建卢汉铁路,先修关东铁路。直到1898年,卢汉铁路才得以动工修建。

张之洞向英国订购两座日产生铁100吨的高炉,以及炼钢炉、轧钢等各类机器设备。把这些机器设备运到湖北,并在长江和汉江交汇处的汉阳一侧,龟山以北,选址建设汉阳铁厂。

1890年,汉阳铁厂开工,1894年投产,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近代钢铁企业,有着“亚洲雄厂”之称,比日本第一家近代钢铁联合企业八幡制铁所早7年,日本派人前来考察,甚至惊呼“东方睡狮醒了”。直到1919年鞍山钢铁厂建成投产,20多年的时间里,这家铁厂生产了中国90%以上的钢铁。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从1895年至1913年,武汉地区有厂矿28家,仅次于上海的83家,同样居全国第二的还有资本总额,仅次于上海,彼时的武汉,有着“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趋势。

1898年,张之洞在汉口成立商务会所,陈列各地的名产、土特产,招徕中外商人参观订货,实质上相当于早期的博览交易会。此后,他又设立汉口商务局、开设商务学堂、劝设商会,倡导出版《湖北商务报》。创办的两湖劝业场,既是展览馆,又是大商场。

张之洞督鄂18年,武汉的商业迅速崛起。这期间,他组织了中俄茶叶贸易线路,打破了俄商对华茶的操控,此后汉口成为国内最大的茶叶出口市场。

从1896年至1905年,汉口对内对外贸易额增加一倍多。1906年,汉口进出口贸易占全国贸易额的12.04%,几乎接近上海的水平,被盛赞为“东方芝加哥”。

1904年,张之洞为解除汉口水患,决定修筑后湖长堤。这位总督登上湖中搭建的一个高台,拿起望远镜观察四周,指定了几个点。这条长堤以今天的堤角为起点,向西北越过岱家山,转一个90度的大弯,折向西南直到今天汉江边上的舵落口。1906年,历时两年,费银80万两,这条顶高6米、堤顶宽8米、全长23.76千米的长堤,修建完工。

长堤修成后,堤内变成了良田,汉口面积扩大20倍,民间为纪念张之洞,称之为“张公堤”。

他创办了汉阳兵工厂,生产出的“汉阳造”步枪,参与了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大小战役。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当晚,起义士兵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后,发现里面的武器应有尽有,什么德制毛瑟枪、日式步枪都是成千上万支,什么汉阳造山炮、德国克虏伯快炮也都有几十门,顿时士气大振,连夜进攻湖广总督署。起义军顺利占领武昌,两天后武汉三镇全部光复,随后在武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陆军依然以“汉阳造”为标准装备,活跃于直皖战争、直奉大战、北伐战争、中原大战等战场。一直到抗战结束,“汉阳造”还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据统计,从1895年至1944年年,“汉阳造”共计生产了108万把,可以说,“汉阳造”伴随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的全过程。

张之洞苦心经营了十几年的地方,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藩库里四千余万存钱、楚望台军械库里大量的器械、湖北兵工厂充裕的产能以及高素质的湖北新军队伍,成为革命成功的资本。

张之洞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死后两年,充当了清王朝的掘墓人。人生最吊诡的事,莫过于此。

除开工业,张之洞对近代教育的发展也功不可没,现如今湖北几所著名大学如武大等的前身都是由张之洞创办。张之洞十分重视教育,还亲自提拔了一批青年才俊出国留学。

不过这些学生最终并没有选择继续跟随张之洞,他们一部分参与了维新变法,另一部分更是参与了革命党,成为了孙中山的嫡系。这或许是张之洞没有想到的,时代洪流滚滚前行不可逆转,心怀大义的年轻人终将走上这一条救国的艰难道路。

1907年9月,七十高龄的张之洞与袁世凯一道被朝廷正式任命为军机大臣。从地方封疆大吏晋升到拥有决策之权的枢臣,为大清王朝燃尽了生命最后一滴蜡,于1909年病逝。张之洞这一生为大清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据传在张之洞临终之际,摄政王载沣前去探望,病榻之上的张之洞仍不忘天下安危,劝诫载沣安抚民众,以民为本。载沣志满意得,反倒慰藉张之洞道:“不怕,有兵在。”张之洞一言不发,在那一个夜里,他依旧没有入睡,哀叹数声“国运尽矣。”终于闭上了眼睛。

临终前,张之洞给子孙留下遗嘱说,为官40多年,勤奋做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宗。望你们无忘国恩,勿坠家风,必明君子小人之辨,勿争财产,勿入下流。

一位英国传教士杨格非曾写道:“张之洞在中国官吏中是一个少有的人才。他不爱财,在这个帝国中他本可以是个大富翁,但事实上他却是个穷人。财富进了他的衙门,都用在公共事业和公共福利上。”这个评价用在张之洞身上,恰如其分。

他是一位忠臣,廉臣。没错,他固然没有张居正那种救国于水火的能力,但他确实为破败的晚清朝廷而呕心沥血。毕竟,他活在那个时代,能在官场贪污盛行的时候,一身正气,又有几人能做到呢?他忠于大清帝国,他想凭“中体西用”来挽救垂死挣扎的大清,可根子烂掉了,怎么可能起死回生呢?张之洞,后人应该记住他。


想了解更多人文历史,诗词歌赋,请关注各大平台“若森知道”

1人点赞

日记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是中国民族重工业奠基人,创办了汉阳兵工厂,为晚清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