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反馈阶段的四个认知偏差-神奇式思考--摘自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

信息反馈阶段的四个认知偏差:踩过的坑为什么还会踩

-摘自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

认知过程的第四个阶段,即最后一个阶段是信息反馈阶段。在前三个阶段,人在了解投资对象时都会产生认知偏差。那人能不能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纠正这些偏差呢?不管这次投资是成功还是失败,好好总结,下一次应该会比这一次更好吧?

很遗憾,并不会。无论是在投资上还是生活中,人们即便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仍然很难通过学习和反思进行纠正。

踩过的坑为什么还会踩?为什么人们很难随着经验的丰富逐步消除认知偏差,最终变得像机器人一样理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人在信息反馈阶段会出现几种常见的认知偏差,这些偏差包括自我归因、后见之明、认知失调、确认性偏差和神奇式思考等。也就是说,人们虽然看到了结果,但对待结果的态度却与机器人不同,这些认知偏差会使人重蹈覆辙而不是越来越理性。下面一一介绍这几种认知偏差。

神奇式思考


信息反馈阶段的第五种认知偏差是“神奇式思考”。

它最初是美国心理学家伯尔赫斯.斯金纳( Burhus F. Skine)在1948年用鸽子做的一个实验中发现的。”斯金纳将食物分发器设置为每隔15秒就落下少量食物。也就是说,不管鸽子做什么,它们每隔15秒都会得到食物。 尽管喂食不受鸽子行为的影响, 但鸽子们深信一定是它们的某种行为引发了主人的喂食。其中一只鸽子在喂食时转了两三圈,它产生了一种“神奇式思考”,认为一定是自己的转圈行为引发了喂食,于是它就频繁地转圈;另一只鸽子在喂食时把头伸向了箱子上方的一个角落,它也产生了一种“神奇式思考”,认为一定是自己的伸头行为引发了喂食,于是它就频繁地伸头。

神奇式思考是将相关性误以为是因果关系而导致的。鸽子转圈和伸头的行为与喂食有相关性,但并不是因果关系。

人也常常会出现神奇式思考。比如,古人常常“卜以决疑”,在重大决策前进行占卜。如果占卜的结果是好的,以后人们还会重复这种做法。再比如,丹麦有个天文学家叫第谷.布拉赫,据说他每次吃饭时都要在餐桌下安排一个侏儒, 认为这个侏儒能够传递精神力量。还有著名的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他迷恋数字3,就连入住的酒店房间号都必须能被3整除。

在金融市场上,由于不可控情形太多,这种认知偏差就更常见了。比如,公司的某些投资或管理决策刚好是在业绩提升前做的,公司管理者就会不断重复这些决策,即使这些决策与业绩根本无关。

在投资中,我们也可能会把事物的相关性误以为是因果关系,重复着自认为正确的投资模式。但实际上,它们只是相关而已,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概率在发挥作用。例如,大多数笃信股票投资技术分析的人,会根据技术指标进行投资,赢利后会认为某些技术指标对指导投资非常有用,这很有可能是一种神奇式思考。

在信息反馈阶段,因为存在上述认知偏差,人们并不能像传统金融学预期的那样,可以通过不断反馈学习来纠正自身的错误。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会重蹈覆辙,踩过的坑下次还会再踩。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息反馈阶段的四个认知偏差-神奇式思考--摘自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