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凡的出身到不平凡的身份,只有坚持读书这一条捷径 ——《富兰克林自传》第一、二部分读后感

(一)

坦白说,如果不读《富兰克林自传》,我对富兰克林这个人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富兰克林”这四个字上,我甚至不知道这个伟人竟然有这么多重身份——印刷商、出版商、记者、慈善家、外交家、发明家,美国独立战争时重要领导人,参与起草且签署了美国《独立宣言》。这是百度百科上的罗列介绍,实际上这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富兰克林的丰富,远不只这些词可以概括。

细看这些身份,每一个身份都有可能是一个普通人奋斗终身才能企及的高度。但是本杰明·富兰克林,这个出身普通家庭,没上过什么学的青年,他是怎么让自己成为这么杰出优秀的人的?他的一生中经历了什么样的传奇?

带着疑问打开这本书,吸引我的不光是因为富兰克林传奇而伟大的一生,还有他闲话家常式的叙述方式,读起来轻松愉快。的确如他书中所说的,“跟家人相会,没有必要像出席舞会那样盛装打扮。我想还是随意一点好。”有时候他讲着讲着,也会延伸出后来发生的故事,这是老人叙事的特点,也让人倍感亲切。

我现在读完了这本书的前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自称为“对别人来说无关紧要的家族逸事”,第二部分是他年轻时工作、创业、成家的内容,年轻的富兰克林离开家乡,周转了几个城市,遇到很多人,有给予他帮助的,也有对他造成伤害的。这两部分都是一个普通人的成长历程,但看似普通的背后,其实蕴藏着富兰克林身上的闪光之处,这也是他最终收获丰功伟绩的线索。

(二)

富兰克林小时候并没有机会好好上学,10岁的时候就因为家里负担不了学费而辍学回家了,儿童阶段,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没有自己的选择,只能听从于父母的安排,尽管他也有小男孩的梦想——出海远航,听起来酷毙了——但那并不顶用,为了生计,他只能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

好在因为家里长辈的关系,小时候的富兰克林有机会接触到深明大义的有威望的人,在听他们谈论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地,他懂得了善良和公正是人生的处世之道,这几乎奠定了他一生秉性的基础。此后尽管他受过挫,上过当,吃过亏,依然没有改变他的本性,他始终坚持做一个有道义、讲信用、勤勉努力、克制节约的人,这也是他能被更多大人物赏识器重的原因。

此外,富兰克林从小就喜欢看书,“手头上仅有的一点点钱往往都用来买书”,而且涉猎非常广。从富兰克林的成长经历来说,不得不说,读书真的是成本最低,却最有效果的自我成长的路径,尽管他10岁就辍学当了童工,但因为爱看书,他的知识并不狭隘,反而可能比按部就班上学的同龄人多了更多的可能性,他才能偷偷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才有机会被别人看见,也才有机会一步步成就自己传奇的一生。

(三)

前两部分的内容里,作者自述了他因为与哥哥的矛盾而决定离开家乡,也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青年生活。在看这部分内容时,我常常联想起自己的经历。尽管和富兰克林生活的时代相差着几百年,但这种离开家乡,到外地自行谋生的生活轨迹,不正是今天我们大多数人正在经历的么?同样的,孤身一人,没有什么人脉,只能凭借一点点不太牢靠的关系,还有自己的一点特长,找工作,找住处,中间还会有一连串的不稳定,比如被老板恶意开除,被房东恶意涨租。这种落魄又局促的青年生活,大概是每一个没有任何背景、没有学历的青年人都会经历的,至少我就是的。

但是从作者的回忆叙述里,却丝毫没有看到对当年困苦的感慨,没有极力表达自己年轻时的不容易,没有自我褒奖自己的奋斗史,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了一个过程。这是一种极为平静的淡然态度,这种人生态度大概只属于内心真正安定的人。而能够真正能够做到内心安定平静的人,是因为他对自己的一生有着极为优秀的掌控感和方向感。

我觉得对生活的掌控感,并不是说一个人可以一直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而是在面对人生种种不确定性时,他能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底线和原则。没有被外在环境影响,没有糖衣炮弹被蒙蔽了心智。漫长一生里不是没有走错路,不是绝对正确,而是即使走错了,能很快意识到错,很快改正,从而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人生不会失控,因为内心深深根植着自己信仰且跨行的基本原则和底线。

很显然富兰克林就是这样的人,他在这两部分内容里,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犯下的若干个错误,要知道他写这本自传的时候,已经是功成名就了,却还能诚实地承认自己在年轻时犯下的错误,这是依然是他内心的坦然和安宁。

(四)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回顾一个已经功成名就的伟人一生的经历,其实可以看出他身上早已埋下了成功的基因,这种基因不会因为境遇的变换就消失。反观富兰克兰在书中提到的两位朋友,原本和富兰克林是出身相近,性情相投的人,原本可以成为同行路上互相扶持互相鼓励的战友的,却因为他们性格里少了一些坚定的东西,退出了富兰克林的生活。

第一个是科林斯,科林斯是富兰克林的小伙伴,也非常爱读书,两人从小就是好朋友,“就连读的书都是一样的。”且在富兰克林眼中,科林斯在数学方面有很好的天赋,他自己都自叹不如。原来的科林斯是个非常勤奋的小伙子,滴酒不沾,大家都非常看好他,觉得他以后一定前途无量。

可是科林斯后来染上了酒瘾,天天酩酊大醉,甚至学会了赌博,把自己的钱都输光了。科林斯在富兰克林第二次从家乡出发到费城的时候,跟着他一起出来的,但却成了富兰克林的大累赘,消费着富兰克林的辛苦钱,也把他代别人收的一笔欠款花光,“这是我这一生中犯下的一个重大错误。”富兰克林对这位朋友有太多的不满,最终两人闹翻,科林斯也离开了他,从此再也没有消息。

第二个是劳尔夫,劳尔夫是富兰克林在费城认识的书友,同样爱好读书,劳尔夫还酷爱写诗,自诩以后会靠诗歌发家致富,实际上劳尔夫写诗确实也不错。为了逃避婚姻,劳尔夫跟随富兰克林去了伦敦。伦敦之行是富兰克林受到的一场匪夷所思的欺骗,在当时交通极不为便利的情况下,即使是被骗到了伦敦,也无法立即返回,于是二人只能暂时在伦敦滞留。富兰克林很快凭借自己的本领找到了工作,并且非常努力。反观劳尔夫,却事事无成,还把富兰克林辛苦赚来的生活费消费在了娱乐上。当然后来二人友谊破裂,富兰克林也有责任,但“失去他的友谊,我反而感觉自己轻松多了。”


(五)

这两个人之所以让我印象极为深刻,是因为从出身和才华来说,他们与富兰克林相差无几,在当时有限的社会条件下,其实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勤奋,获得不错的生活的。但是很可惜,这两个人都没有。青年人血气方刚,难免会走错路,但如果能及时回头,痛改前非,再加上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把以往的过错弥补回来,人生还会是坦途一片。

但是意识到错,并且改正错误,这个不是很容易的,特别是在自己的阅历、学识还没有到达一定高度的时候,很难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所以在年轻人身上,对生活、对人生失去了掌控感,被外在环境步步紧逼,迷失了自己,这是太常见的事了。要反过来想掌控自己的生活,掌控自己的人生,内心需要有足够坚实的笃定,需要对自己有充分正确且客观的信任,而这份笃定和自信,是需要靠有智慧的书一本一本堆砌起来的。

所以,坚持读书,坚持读好书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平凡的出身到不平凡的身份,只有坚持读书这一条捷径 ——《富兰克林自传》第一、二部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