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不知归路 ——肖老师之行云流水

李清照游玩中进入沉浸的状态、心流的状态,而生发出“沉醉不知归路”的感慨。

我就特别想拿过来为我所用,因为这几个字非常恰切地形容了听培东老师的报告、观摩课的最大的感受。

是饕餮盛宴中的小桥流水,是满汉全席中的小家碧玉,是自由挥洒中的行云流水。

20日下午,培东老师的报告名字是《做一颗好的种子》,紧承上午《让我们做语文的孩子》,种子也好,孩子也罢,都体现了培东老师的生本理念——以学生为本,以种子的心态,认真的吸收语文土壤的养料,吸纳生活海洋的营养;以孩子的童心和童真去看待孩子、接纳孩子、包容孩子………

这样的培东老师怎能不让一届又一届的学员,全国那么多的粉丝们紧追他脚步,循着他的理念,愿意紧跟他的深深浅浅的脚步,走进语文海洋的深深浅浅之间呢?

因为是小班授课,当培东老师走进教室,看到前后黑板上的欢迎语时,即兴发挥,现场生成,洋洋洒洒,又始终围绕着“如何做一颗好的种子”,怎能不让人沉醉不知归路!

前面黑板上是“好久不见”四个字,正好契合培东老师17年在南京讲的一节作文课《好久不见》,妙就妙这是一节轰动了整个江苏甚至影响了第二年江苏省作文大赛的绝妙之课,(该省也用《好久不见》这个题目作为擂台赛题目!)而培东老师竟然仅仅用了5分钟来备课!!

这个题目有点虚,也很抽象,不大容易审题立意。那肖老师是怎么上出了一节花一样的作文课呢?

还是浅浅的切入深深的挖掘——

问学生们两天前的作文课题目是什么?答《好久不见》。问大家都写了什么内容?根据学生的答案归纳出扎堆儿集中性的写作题材就表示了泛滥的共性,可能导致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此类作文是不讨巧的。

初步挖掘:好久不见的,其实是经常会见到,却往往被忽略掉的。比如好久不见一片湛蓝的天空,茂密的森林,故乡的星星月亮,树上的鸟儿,田间的蟋蟀,父母忙碌的身影,爷爷奶奶爽朗的笑声,粗糙的手等等

因为这些具体的点、具体的物、具体的场景容易盛放学生的感情——借景(物)抒情嘛。

接着深度挖掘:鸟儿好久不见天空,鱼儿好久不见清澈的水流。黑板好久不见文字,蚂蚁好久不见芬芳的土地………原来这个世界还有很多很多美好的东西等着以“好久不见”为契机,来让学生挖掘。

最让人佩服的是肖老师带着孩子们来一次峰回路转的思维突破——变“好久不见”为“又见______”,于是孩子们就在肖老师的循序渐进中真正打开了思维,拓宽了写作思路:又见神秘的星空,又见熟悉的小桥流水、家乡的炊烟,鸟儿又见湛蓝的天空,锅铲又见到了锅………

最后,大家沉浸在肖老师绝妙的授课创意中,忍不住惊呼:又见肖老师这样让人着迷的课堂,让人沉醉不知归路的课堂,果然是好久不见

看来,用这4个字来表达对肖老师的仰慕之情,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后面是“看似浅浅有却深邃,碧波深处有珍奇”一句对联。若不是肖老师解释,我们压根不知道原来这里面还有钱梦龙老师当年对自己得意门生肖老师殷切期待呢——肖老师的课一向是浅浅的切入,却领着孩子们在语文的海洋(碧波深处)采撷属于自己独到的解读,最后怀抱着珍奇从文本中走出来。

就如培东老师的《老山界》。除了巧妙利用教材资源——插图这一“珍奇”之外,他还抓住三句对话——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细品慢嚼,研读品析。巧妙添加几个语气词——嘿,不要掉队呀!嘿,不要落后做乌龟呀!哈,我们顶着天啦!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融入不同的情感去品读,孩子们果然在匠心独运和四两拨千斤之下,不止读出来山势之高峻,之陡峭,之狭窄,还读出了红军的团结、顽强、乐观、勇于登攀的精神。

我真的没有想到,简单的几句对话,让培东老师经过巧妙的情景还原对白之后,竟然有如此奇妙的教学效果。

这样匠心独运的课怎能不说是碧波深处有珍奇呢?这样的课堂学生学起来、老师听起来怎能不沉醉不知归路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沉醉不知归路 ——肖老师之行云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