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走出时代的苦闷

这封信写于1948年。写作此信的时候,朱光潜先生51岁,自称为“中年以上的人”,在当时的时局下,先生自己也苦闷不已。“抗战胜利带来了多么大的喜悦和希望!而这喜悦和希望不到一两年就被打得粉碎。于今战氛蔓延全国,经济濒于破产,眼看全体崩溃与侵略势力的闯入就在目前,这怎能叫人不忧惧,不愤恨?”

中年人如此,青年人恐怕苦闷更深。他们一方面承受着来自家庭的烦恼,“在教育上得不到家庭的督导,在经济上得不到家庭的援助,在情感上得不到家庭的温慰”,甚至在战乱中还有可能家破人亡;另一方面,他们还承受着来自学校的苦闷,“它只奉行公事,贩卖一点知识,没有顾到真正的学术研究,没有顾到校里的社会生活,更没有顾到人格熏陶”,更何况国家当下的状况,让青年人哪里还能看到希望呢?

可是,先生还是对青年充满了希望。

不过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假如要把世界和国家扭转到正轨,必须个别分子的努力。“事在人为”,于今谁可为呢?不消说得,要有一批有朝气的人才能做出一番有朝气的事业,造就一种有朝气的乾坤。……所以我们不能不殷切寄望于你们这一辈子青年人。

同时,在这封信中,我们还能看到朱光潜先生强烈而深刻的自省精神。“像我们这辈子中年以上的人们在心理发展上都已成为定型,暮气已深;因循坐误大事的是我们这一辈子人,要想我们变成另样的人来把世事弄好,那希望恐甚渺茫。我们说这话也很痛心,但是不幸这是事实。”

可是当下的青年人能不能当得起振兴国家的重任呢?许多“过来人”都是持怀疑态度的,他们看上去实在是过于苦闷消沉了。“我们中年以上人之中常有人窃窃私语,说我们这一辈子人固然不行,下一辈子人还更不如我们。”于是,朱先生想“以过来人的资格,向你们进一点苦口婆心的忠告”。

先生劝告青年们:

苦闷本身不一定就是坏事,它可能由窒息而死,也可能由透气而生。苦闷总比麻木不仁好,苦闷至少表示对现实的缺陷还有敏感,还可以激起求生的努力。如果现在的青年人还能苦闷,那就表现中国生机未绝。

有一种苦闷是孤臣孽子的苦闷,也有一种苦闷是失败主义者的苦闷。如果是孤臣孽子的苦闷,那就“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终有“达”的一日;如果是失败主义者的苦闷,那就是暮气的开始,终必由消沉而堕落了。而且,青年人不应该长期苦闷下去,否则就会消磨锐气,向引起苦闷的恶势力缴械投降了。

那么,路在何方?青年人该如何走出时代的苦闷,向什么目的或者方向取奋斗挣扎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改造社会、挽救中国是你们所要做的“事”,你们自己的品格、学识和才能就是“器”。

先生用当时的现状来让青年们明白这个道理:

现代国家离不开工业,可是我们的工业人才不如人,所以我们落后;

民主国家要有够水准的公民,我们的教育不如人,所以产生了腐败无能的官吏和视国事不关痛痒的人民;

接着先生提出的问题真是振聋发聩:

你们埋怨旁人没有把事做好,假如让你们自己来,试问你们的品格是否能保证你们能不像过去人那样贪污腐败?你们的学问才具是否能保证你们不像过去人那样无能?假如你在学外交,你是否比现在办外交的人有较深切的国际关系的认识和令人较能钦佩的风度与才具?假如你在学医,你是否有希望能比过去的医生或你的老师较高明?假如你们的品格、学识和才能都不比过去人强,让你们来接他们的事,你们就决不会比他们有较好的成就。那么,你们就不配埋怨旁人,更不配谈什么革命或改造社会,你们凭什么去改造呢?

如果读懂了先生的劝诫,也就知道如何走出时代的苦闷了。先生的这些肺腑之言,对我们今天的青年不也是很好的教育吗?先生对自己这一代人的自省精神,不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朝闻道,夕死可矣。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走出时代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