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中的阴翳美学

本篇文章作者:小牛犊。-dissociation-

文章审核: -dissociation-   小牛犊。

全文 5544字,认真阅读约 12  min.


建筑中的阴翳美学

从《阴翳礼赞》看日式用光法则

我想,我们业已失去的阴翳世界,至少可以将其唤回到文学领域来,将文学殿堂的庇檐加深,白壁涂暗,将过于显露的东西掩敛进黑暗中,除掉室内的无用装饰。

“所谓美,常常是由生活实践发展起来的,被迫住在黑暗房子里的我们的祖先,不知何时在阴翳中发现了美,不久又为了增添美而利用阴翳。”

——《阴翳礼赞》


Hello,大家好,今天建筑手记给大家带来的不是建筑理论,也不是作品集,而是一本在日式美学著作中地位举足轻重的随笔集——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

  《阴翳礼赞》

《阴翳礼赞》是日本文豪谷崎润一郎的随笔集。收录《阴翳礼赞》、《懒惰之说》、《恋爱及色情》、《厌客》、《旅行杂话》、《厕所种种》六篇随笔,是谷崎润一郎的随笔代表作。

谷崎润一郎©百度图片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阴翳礼赞》其英文译名In Praise of Shadows(阴影的颂歌)

隈研吾曾直言:“《阴翳礼赞》是我的教科书。”

阴翳: 含义是阴霾,枝叶繁茂成荫,树阴。

当室外的光线透过薄薄的纸窗进入屋内时,我们感受到的不是“阴影”,而是光受窗纸的削弱而呈现柔和的散射效果,这一效果,就是“阴翳之美”的一种直观体现。

《阴翳礼赞》从“阴翳造就了东方建筑美”这一观点出发,衍生开来,探讨了东方建筑和文化的精妙之处。其他各篇也围绕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行文挥洒自如,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可以说建立了一个“谷崎式”的东方美学体系。

绿色字体为书中内容

谷崎润一郎以“阴翳”一词概括日本对幽暗、神秘、模糊、暧昧之趣味的审美追求,实际上是将“阴翳”作为一个审美观念、美学概念来看待的。“阴翳之美”是谷崎润一郎提出的美学观点,它实质是中国禅宗美学日本化后的美学论。西方文化素来推崇明亮、规整、理性化的审美意境,而日本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的阴翳情结。【1】

作者在《阴翳礼赞》中运用诸多具体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譬如日本式的房屋、扫除洁净的古老而微暗的厕所、古老的烛台和漆器等,“礼赞”了日本人的“阴翳美”,即“美,不存在于物体之中,而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

夜明珠置于暗处方能放出光彩,宝石曝露于阳光之下则失去魅力,离开阴翳的作用,也就没有美。

可以说作者这样的赞美是对眼前现实的一种超越,打碎了当时社会关系之中物化了的客观性,为读者认识当时的日本开启了崭新的经验层面。 

>> 所谓美,从来是在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我们那情非得已而生活在黑暗居室里的祖先,不知何时从阴翳中发现了美,并最终演变为主动利用阴翳以实现审美目的。事实上,日本居室的美全依阴翳的浓淡而生,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秘诀。

谷崎润一朗从日本生活的各个方面来赞叹阴翳之美的独特魅力。

在日本的建筑方面,他以最不起眼的厕所为例进行阐述。

厕所,这个人们平常提起的污秽之处,在谷崎润一郎眼中却充满着诗情画意。他把住宅中本是最不洁净的地方变成最风雅的场所,同花鸟风月联系在一起,含蕴于浮想联翩的遐思中。奈良、京都等地寺庙的厕所,微暗古朴,清洁雅致,深得日本传统建筑的精妙。

他从厕所对光线的使用谈起,西式厕所光线充足,将裸露部分照得雪亮,使人心生不安,而传统日式厕所则取微暗光线,使清洁和肮脏的界限模糊不清,让人内心安宁,得以泰然处之。

©百度图片

>> 日本的客室不消说了,日本的茅厕更能令人精神宁定。这种地方必定远离正屋,建在绿叶溢芳、青苔幽香的草木深处。沿着廊子走去,蹲伏在暝暗的光线里,借着纸隔扇反射的熹微亮光,或沉浸于冥想,或探望窗外的庭园景色,那情致实在难以言喻。

>> 恕我重申一遍,一定程度的暝暗、彻彻底底的清洁,还有仿佛能听到蚊子嗡嗡声的幽静,这是必需条件。

>> 故此,茅厕可以说是日本建筑中最风雅的地方。

除了厕所,不管是寺庙那种高大的殿堂,还是田舍茅屋,其屋顶都大而重,且高高堆砌。这些建筑在屋顶的荫底下充溢着暗,以致于人们往往连室内的墙壁、廊柱等都看不清。但人们在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暗之处所看到的外面纤弱的金色阳光,如梦幻般显出一种深沉的美。

日本传统民居的障子门 【1】

>> 我对建筑完全是门外汉。据说西方教堂的哥特式建筑,又高又尖,其屋顶直冲云天而富有美感;与此相反,我国的寺院首先在建筑顶上覆压着一架巨大的翚甍,其下伸展出宽博的四檐,将整座建筑收纳于阔大幽深的宇荫之中。不仅寺院,就连宫殿、庶民住宅,尽管有的铺瓦,有的葺草,但从外看去最惹眼的必是高大的屋顶,以及屋檐下飘散的浓密黑暗。有时候,即使白昼,屋檐下也游漾着洞穴般的黑暗,出入口、门扉、墙壁和柱子都几乎看不见——无论知恩院、本愿寺那样的宏伟建筑,还是草野茅屋,全都一样。

>>过去大多数建筑,屋檐以下部分与屋脊相比,至少看上去,屋脊显得厚重、高耸,面积更大。我们在营造居室时,就是这样首先张开屋脊这把大伞,大地上遮出一廓阴翳,然后在这昏暗的阴翳中造房子。

随后,谷崎列举了砂壁、纸隔扇、壁龛等意象,阐释了那些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如何在日本的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中形成了一种阴翳的美学——纸隔扇反射光线使其变得温柔,砂壁通过吸收光线以增添阴翳,壁龛上的挂轴和插花可以增减阴翳的层次。

>> 至于室内,则利用纸隔扇,让庭院里反射进来的光线透过它轻悄幽柔地潜入。我们的居室之美,要点便在于巧妙利用这间接的微光。

>> 为了使这种无力、静寂而脆弱的光线能够悄然沁入居室的墙壁,还特意将墙壁刷成色调柔和的砂壁。库房、厨房、走廊等处使用亮色的涂料,但居室的墙壁几乎全都是砂壁,使之不甚明亮。若过于明亮,那微弱光线所形成的阴翳就会消失。那些散逸室内、倏闪不定的外光附于昏暗的墙面,艰辛地保存其余命,我们偏偏喜爱这纤弱的微明。

>> 每当看到考究雅致的日本居室的壁龛,便会感叹日本人对阴翳奥秘的理解和对光影的巧妙运用。因为这里面并没有任何特别的陈设,唯用素净的木材和砂壁隔出一块凹入的空间,让射进来的光线在这个空间的各处形成朦胧的影晕。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光线的使用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日式美学,并且,与西方大刀阔斧地引入光,塑造光不同的是,日本的建筑在引入光的同时注重室内阴影部分的保留,走近日本建筑,你可以感受到一种温柔的、细腻的力量,看似简约的装修风格背后实则内含一种“东方的神秘”,设计师们随心所欲地遮蔽虚无的空间,使其自然形成阴翳的世界,并在其中生出一种幽玄之味。这种技巧看似简单,实际上绝不容易。

“美并不存在于物体本身,而是存在于物体与物体所产生的阴翳的图像和层次之中。”

看完这些对阴翳的礼赞,我想起了一位日本的建筑大师,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清水混凝土诗人——安藤忠雄

他向来以在建筑中对光和材质的使用而闻名。


以下内容 由小牛犊。补充撰写

- dissociation- 问我如何谈论光和影,我说想到哪写到哪。

坦白,我偷懒了~

文中安藤部分有些偷窥于论文(文末会标注),虽有搬运工的嫌疑,却是为拆好这本书一种撤退。(找理由)


撇开。


光与洞

何不为光与窗?

洞的意义包含于窗,是画框与画的关系。

“建筑是光线下形状正确、绝妙、又神奇的游戏”。

——勒·柯布西耶


洞有深浅、大小、长短之分,柯布的朗香教堂则包揽这三组对仗式的关系。光进入教堂有三种方式:

❶如同被劈开的母体——2个采光塔,光透过垂直向的缝隙挤入,下方矩形加格栅的洞口,定义为窗,将光小心翼翼的引入。由于采光塔独特的形式,将两种光划分成低与高的层次。

❷厚重的墙体使得外小内大的喇叭状开洞方式成为可能,这种方式好处在于光进入建筑更加柔和,符合教堂对光的需要。

❸墙与屋顶的交接处的细缝光,使得屋顶不同于外部的厚重感,减轻了室内的压抑。

1955年朗乡教堂落成,同年斯卡帕开始改造古堡博物馆,两位建筑大师好像商量好的一样,同样采用喇叭状的开窗进而引入光线。从墙体厚度来说2者的区别在于,朗乡教堂是为了柔和光线,古堡博物馆则是扩大进光量。

除此之外斯卡帕发明了另外一种开洞方式——上方的角窗。卡诺瓦雕塑博物馆内凹的角窗带入更多光线,抛掷雕塑上加强了立体感。

▲卡诺瓦雕塑博物馆  ©有方

深受赖特影响的斯卡帕,这一墙角的处理也有可能是来自赖特在流水别墅中对墙角的解放。

流水别墅  ©有方

时隔几日,文接此处,此时- dissociation- 《阴翳礼赞》正文内容已结尾,她提醒我要接有关安藤的部分,可能她对安藤多有了解,本想抛弃柯布部分的原有思路,转念一想写就写了吧!(毕竟是熬夜写的)。安藤深受柯布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留下多少也算说的过去吧~

又BB了一大段废话,情到深处,望读者宥恕!!

不BB两句只写干货属实疲倦 、困意、甚至有些干瘪。

又怕粉丝被长长的文章吓跑了,兴趣索然。

罢了。

写文章最好的状态可能是:

自己宣泄了,又有人听你长絮。想来读完有收获的粉丝应该会转发吧~

对吧?


拽回!


光影塑造阴翳的空间【1】

小筱邸、光之教堂  BY安藤忠雄

光影本身无所谓好坏美丑,而厘清光、影、形三者的内在联系,则有助于我们运用光影艺术。【2】

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设计风格经常是外观简洁,内部却有复杂的建筑空间,这种含而不露的思维,与阴翳、幽玄的审美意识是一脉相承的。

“小筱住宅”是安藤对光的运用的佳作,以现代设计手段来体现光影交错、时间更迭。它的起居室顶棚有两层高,安藤采用了顶部采光的方法,阳光从顶部渗透下来,倾泻在混凝土墙面上,清水混凝土的外立面十分简约,掩盖住丰富的内在,以光和影的互动营造出幽玄之美,产生丰富、生动的光影效果。

最美的时刻发生在每天下午,当西南方的太阳透过缝隙射入客厅时,阳光洒落在阴暗的墙上,再移动到地板,直到最后消失。

©张镜澜摄

安藤忠雄受传统阴翳美学的启发,熟稔光线的变化,并善于运营这种光的变幻,用光塑造他想要营造的氛围,把阴翳之美展现到极致。

“光之教堂”是用厚实的混凝土墙体,围合出一个封闭的空间,室内幽深、暗暗,安藤忠雄巧妙地在与入口相对的墙上,意味深长地设计了一个十字形的开口,光线通过这个十字形入口涌入室内,打破了教堂的黑暗。

通过墙面上十字架的镂空处理,使外面的光线散向室内,光线在黑暗的衬托下更加明亮,具有一种崇高和神圣的感觉,而十字形的光影,使整个设计化腐朽为神奇,成为点睛之笔。

关于十字空洞,出于保证光的纯粹性,安藤一直纠结不使用玻璃,但最后还是向现实妥协了。

光之教堂 ©百度图片

其实关于谷崎润一郎所提的阴翳美学,在建筑上拿园林来说应该会有更值得挖掘的地方。究其原因,凭光与影来区别东西方现代建筑,多少有些模糊。

按下,等有机会讲园林再细论。

参考文献:

【1】张镜澜. 日本建筑与庭院设计中的阴翳美学探析[D].天津大学,2018.

【2】沈克宁.光影、介质、空间[J].新建筑2009(6) : 30 - 33.


以下内容 由- dissociation-撰写

后记:

事实上,我们所处的环境已被光线占据,我们总是希望世界是明亮的,总是希望阳光可以照的进来,总是希望可以看清楚一切。我们赞美光明,却很少注意到阴暗,很少注意到阴暗也可以成为一种美。

我们看到大量的镜面建筑反射光线使行人眩晕,看到城市里的街道在夜晚因为大量的灯牌而被迫灯火通明。

我们赞美日新月异发展的高科技,却最终在《阴翳礼赞》中看茅厕也有一种与自然相通的美,看到古寺大而厚重的屋檐也可以营造出一种梦幻深沉的美,看到照明能力远不如电灯的烛台也有一种摇曳的灵动的美。

这里让我想起欧丽娟老师在《中国文学史》的课上讲的,我们在从小的教育中已经习惯了线性历史发展,总觉得现代就比古代好。我们真的是已经习惯了太多偏见了,以至于从没去思考,也不认为是偏见。

而谷崎的《阴翳礼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超越了当下的现实,打碎了社会关系之中物化了的客观性,这是一种独属于东方人的可能性。

最后附上黑川雅之提出的《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作为本文的小彩蛋,希望可以对大家对于日式审美的理解起到补充作用。

     1.微: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这种「细节中包含了一切」的理念,不仅是与时间、与人的关联,也深深地根植于建筑、庭院设计、每一个人、乃至整个世界中,构成了日本思想的基石。

      2.并:独立而统一

  要做到在细微的人、物、地点等个体中包含整体,也就意味着从一开始在所有细节当中已经考虑到了整体。这些细节不但是整体的一部分,也会有各自的独立性。

      3.气:无形,有力

  日本人所理解的人或物,并不仅仅是指人自身或物体自身,而是「包含了周围空气的人或物」。

  人会从身体内部向外释放出一种类似于空间延展性的东西,这个向外延展的区域空间被称为气场,气场也属于这个人身体的一部分。

      4.间:即若即离

  曾经的整体因为偶然的因素被分开成两个,就容易产生一种彼此希望能够回到从前的能量,从而相互吸引,相互召唤。

  恐怕这是属于审美意识和秩序感领域的一种感觉,是无法简单地用西方的合理主义或哲学思想来衡和诠释的概念。

 5.秘:秘而不宣

由于产品没有表现出事物的所有内容,而迫使人们发挥想象力,积极参与其中,这是一种大家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秘」重要的不是要人全部弄懂,而是由于不懂而想要去懂。

6.素:返璞归真

  保持最朴实的本色之美,是不添加任何杂念的纯真。信赖自然,将一切依托于更大层面的事物上顺势而为,这就是存在于「素」背后的审美意识。

      7.假:顺势而为

  不去抗拒、顺势而为的美,这就是「假」的含义,也有「借」的意思。 尽量让自身顺应自然的想法,实际上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8.破:不破不立

  最具破坏力的时刻往往也是最能唤起生命活力的精彩瞬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建筑中的阴翳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