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号浦仕庆《给教师的建议》第1篇读后感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读后感

    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篇文章之后,感触颇深。“脑力劳动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缘故。”是的,作为一个班里的每一位学生,他不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再加上一些先天的遗传因素等,每个人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在接受各方面的知识时,他的接受能力和完成任务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千篇一律的完成同样的任务。

        作者举了个提水的例子:让所有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筋疲力尽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很明白,在一个班里的学生是他们每个人的学习水平是不一样的。我们从作业的完成情况即可了解到,有人很快就能按质按量完成,有人稍往后一点按时完成,有人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有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完成。这让我想到我班今年一年级的一位特殊的新生。这位新生一直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到入学时,家长是打算送来读学前班,没想到送来时已到一年级的年龄,只有硬着头皮上一年级。该生刚来时,不会上厕所,无法跟人交流,语言发展滞后,且手脚在行动时不灵活,上下楼梯都有些费劲,出了教室就找不到回去。没办法,只好安排学生上下课时带着她去,带着她回。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该生能自理生活了。但交流还是有障碍,被人欺负了或有问题时,不能跟老师和同学交流,但她听得懂老师和同学说的,这已经有很大进步了。有一晚放学时,我走在她的后面,家长牵着她往前边走,她回过头来看到我在她后面,她就不断的回过头来,这时,我也作出回应,看着她笑了笑,并点了点头,在分别时挥手告别,就这样,过一段时间,家长找我说,这段时间喜欢来学校了。有一晚,歪歪扭扭的写了一页“2”字,当同学交作业时,她也来交,我也给他批改,且对着他微笑,现在会写一些数字,但班里的规矩对她不起作用,有时我正在讲课,她拿着作业就来批改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说教,她也知道什么时侯交作业。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虽然收获甚少,但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实,我们的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注和关爱。

      阿.格.阿里辛柯和姆.阿.雷萨克两位老师的分组教学更是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深思,我们在为后进生苦恼时,我们教师降低期望值,改变训练目标,降低训练难度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每个人都需要爱,当这些不被关注的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时,他全身的每个细胞都充满动力不论是班里的还是自己的任务都乐于去完成。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目标,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这对我们的教学又是新的挑战,对我们上课的每个环节都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站在另一个角度来审视学生。如果我们也能在教学中把这两位老师的方法用好,我们的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特别是对那些由于无事可做而不时地用调皮行为来“招待”教师的机灵而坐不安稳的孩子们,也许这是一剂良药。

      还是陶老的那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要用心对待我们的教育事业,真心教育我们的学生,在教育路上,不断前行,做最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15号浦仕庆《给教师的建议》第1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