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己巳之变中袁崇焕的末路狂奔

早在熊廷弼第一次经略辽东时,就向朝廷指出了当朝廷结大军于辽东时,昌平、蓟州、宣府、大同等地就会成为明朝的隐患,一旦后金与蒙古勾连,则可从这些地方破边墙迅速逼近京师。

熊廷弼复起经略后,河东之地尽失,他觉得这种隐患现实化的可能性更大了,所以提出三方布置,以山海关为核心加强北京周边的防卫。然而后任的帝师孙承宗却认为这种顾虑是杞人忧天,后金就算借道也是声东击西,想调开辽西的明军。他认为后金只会沿着锦州、宁远、山海关这条路南下,这也是为什么他要耗尽帝国财政去修建关宁防线的根本原因。

熊廷弼之后对蓟门防线警惕最高的当属毛文龙,几乎是年年都要对朝廷进行提醒和告诫。在毛文龙的反复上书下,蓟辽督师袁鸣泰也意识到后金完全可以绕过关宁防线,直接进攻京师。

时任辽东巡抚的袁崇焕虽不能否定这种可能,但是他却觉得只要交好这几个地方的蒙古人,帝国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到时候由蒙古人在前舍命抵挡后金,帝国只需出兵抄截后路,后金军就会崩溃。 不难看出袁崇焕和孙承宗一样觉得防御重心应该放在关宁锦这条防线上。

但是袁崇焕修防线的原因却和孙承宗有很不一样的地方,这个不同就是“辽土养辽人,辽人守辽土”。在袁崇焕这里,“辽人”实际就是关宁军或者说是其核心关宁铁骑。袁崇焕当然知道光靠口号不可能让人卖命,他的方法就是通过土地将大家绑在一起。

建防线、筑城、屯田,防线里的大量土地成了关宁军的私产,那你要不要拼命保护?不得不说袁崇焕这招很有效果,在修城这事上关宁军从不废话,召之即来。守城这事上关宁军也基本是拼尽全力,比方说祖大寿守大凌河时,把城中役夫当军粮吃光后才真正考虑要不要投降。

当时明朝很穷,但是关宁军一点也不穷,在大量土地和巨额军费滋养下,关宁军富到什么程度?关宁军中的主要将领各个家丁上千还都是重装骑兵(这是古代军队中最耗钱的兵种),这些骑兵还全配火器,要知道家丁基本得将领自己想办法来养。

不知道袁崇焕是不是有意忽略了一个问题,关宁军不怎么愿意离开关宁防线,但是后来的崇祯是知道的。当他想把这些吸干了帝国鲜血的关宁军调回保卫京师时,关宁军的反应却是,皇上咱先聊聊军饷……

袁崇焕出任蓟辽督师后为增强关宁锦防线上明军的实力,袁崇焕在关宁军中淘汰老弱,从关内抽调精锐来补充,其中从蓟镇就抽调了一万多人。将辽西的防线从宁远再前推二百里到锦州,随之而来的就是绵延二百里的大型基建。

筑城的钱从哪里来?当然是从其它地方的军费里抽了,蓟门一带自然是“兵马薄弱,钱粮不敷,边堡空虚,戈甲朽坏”了。

一切都准备妥当,袁崇焕就等后金来关宁防线送人头了。然而皇太极一点也不想配合袁督师。崇祯二年十月初二后金联络蒙古多部,兵分三路于十月二十七日从大安口、龙井关、红山口破边墙,会师于遵化。

蓟州,古称渔阳,北靠燕山,南望渤海。在盘山、九龙山和八仙山等众多天堑中仅此一条通道,犹如京师门户,故称蓟门,从东、西、北三个方面环绕京城。可以说,蓟镇稳固则京城无虞。而这次后金的大军就是直逼蓟门,消息传入京师,朝野一片惶恐。

驻守山海关的赵率教于十月二十九日收到警报,一面传报祖大寿、袁崇焕,一面亲率三千精锐赶往三屯营。赵率教三日行军三百五十里于十一月初一到达三屯营,然而并未入城而是向西前往遵化,十一月初四在遵化城外中了后金埋伏,力战而亡,全军覆没。

图中深蓝线为赵率教的行军路线;浅蓝色为袁崇焕行军路线;红色为后金的行军路线

后世有人怀疑是袁崇焕勾连皇太极故意坑死赵率教。理由就是,三屯营总兵朱国彦不放赵率教入城,后金破边墙后不进攻三屯营、遵化就是在设伏等赵率教。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引后金大军至北京城下,逼迫崇祯和朝廷接受议和。

我觉得这点不太可能,首先,赵率教的直接指挥是袁崇焕但是朱国彦的直接指挥是负责关内防务的王象乾。虽然袁崇焕是蓟辽督师,他们都是袁的下级,但是明帝国为防范军权作乱而搞得以小制大制度却决定了,袁崇焕没法直接指挥朱国彦。(就像当年熊廷弼无法越过他的下级王化贞去指挥他旗下的辽东军)

王象乾不配合的话,朱国彦不会听袁督师的。而王象乾虽然不会与袁督师对着干,但是也不会参与这种构陷自己人的阴谋。

另外赵率教率军西进的目的是为了防守三屯营还是抵御后金?当时西边的蓟州重镇遵化还没有失守,如果遵化不失,后金不太敢绕过遵化向京师进军(这被掐了后路那就不一定能回去了)。

山海关离三屯营三百五十里,赵率教走了三天,遵化离三屯营也就五十里,赵率教也走三天。所以真实情况可能是,赵赶到三屯营得知遵化尚未失守,所以他决定在三屯营城外稍作休整就去支援遵化。只是事与愿违,中了埋伏。

最后,后金破边墙后不立即攻城的原因也不复杂,首先他们是分三路急行军破边墙,需要集合休整,特别是需要等走的慢的民夫(因为这次后金是来打劫的,所以需要大量人力搬运物资);其次后金行军不可能带攻城器械一起,破边墙后他们也需要时间打造攻城器械。

但是说到底还是袁崇焕的责任,他对后金绕开关宁防线的问题根本不重视,预警不足(后金虽然为了防止明朝察觉,采取了急行军的方式压缩时间,但是这么大规模的调动在那个年代根本就保密不了,事实上后金在准备的时候就已经有人上报了。唯一的问题就是你信不信),所以导致后续明军调度的时间非常短。

十一月初四赵率教全军覆没,第二日在内应(蒙古人)的配合下,遵化陷落巡抚王元雅自缢。初七后金攻陷三屯营,总兵朱国彦举家上吊殉国,帝国的边墙被彻底洞开。至此袁崇焕所谓的约好蒙古防卫边墙,彻底成了笑话。蒙古人不但没帮明朝,反而大力协助了后金。

袁崇焕于初五集结九千兵马(不要觉得人少,这全是关宁精锐的关宁铁骑),率祖大寿、何可纲等将入关。初六抵达永平获知赵率教全军覆没,遵化失陷,袁崇焕大急,初七抵达榛子镇并驰报朝廷。

袁崇焕于初十抵达重镇蓟州,蓟州是横在遵化与通州之间的屏障,距离北京东郊通州约一百四十里。如果守住蓟州,就算一时不能把后金驱逐出边墙,也能保京畿无事。同时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保定总督刘策和昌平总兵尤世威也相续汇集于蓟州。

得到这些消息的朝廷也大为欣慰,崇祯传旨“谕兵部各路援兵俱令听督师袁崇焕调度。”将全部勤王兵马指挥权交给了袁崇焕。而袁崇焕到达蓟州后也是上书朝廷拍着胸脯保证:“驰入蓟城歇息士马,细侦形势,严备拨哨,力为奋截,必不令越蓟西一步。”然后袁崇焕就开始了他一连串匪夷所思的操作。

说明:袁崇焕是蓟辽督师,无权指挥蓟辽军镇以外的军队。而勤王令之下,天下明军都有义务响应并驰援京师。崇祯传旨等同于将天下兵马权全部授予了袁崇焕,所以此时崇祯还是很信任袁崇焕的。

己巳之变中袁崇焕与后金的行军示意图(蓝色为袁,红色为后金)

他命令已经赶到蓟州勤王的保定总督刘策回守密云、昌平总兵尤世威回防昌平。搞得朝廷一头雾水,但是崇祯本着疑人不用,没说什么。刘策后来最倒霉,战后因率兵回镇被论死罪。

牢中的刘策大哭喊冤,说自己回镇有蓟辽督师袁崇焕的手令,自己只是奉命行事,罪不至死。然而崇祯却说这么荒谬的命令你也遵守?必须死。(加上后续给袁崇焕定死罪中的甩锅操作,导致帝国的文臣、武将做事就开始只求自保了。崇祯临死前把所有责任都推给臣子也是有些过分了)

皇太极攻占了遵化,留兵八百镇守,自己亲统后金军继续南下,十一月十二日,后金前哨到达离蓟州不远的马伸桥,与袁崇焕的辽兵相遇,皇太极因此知道袁崇焕已经从关宁防线回撤。这样,一场真正的战斗即将开始,然而十三日却是异常诡异的一天。

蓟州古城

对战双方的说法不同,但是共同点就是没有发生大战,后金越过了蓟州。后金的说法是他们与明军前锋小战一回合,明军就撤退了,然后他们直接招降了蓟州。袁崇焕的说法是,他率军出城列阵,只有二百奴骑与他对持,他和近万关宁铁骑等了两个多时辰没见后金主力。只好驱散这二百建奴后回城,第二天得知后金大军已经绕过蓟州奔向京师,他只能弃城追赶。

当时就有不少人认为袁崇焕在蓟州城下款敌议和,只是被皇太极给耍了(这事儿嘉靖年间发生过,大同总兵仇鸾私款俺答希望他退兵,结果俺答收了礼物后没有攻击大同,而是率大军入京畿劫掠)。

皇太极在蓟州被袁崇焕控制的情况下,仍然敢进击京畿,胆量逆天;几万人悄无声息越过有数万明军防守的蓟州,而袁崇焕没有察觉,更是让人不能置信。撇开无法去论证的私下谋款,我只能猜测后金根本不把关宁军放在眼里,袁崇焕也不想在蓟州与后金决战,就是这种心照不宣让诡异的事实得以呈现吧。

因为各地勤王兵马的汇集,加上之前袁崇焕拍着胸脯的保证,当时的兵部尚书王洽是信心满满。崇祯询问战况他都是答复“不忧矣”。后金十五日到通州,开始攻击顺义的宣大军。通州的百姓纷纷逃往京师,整个京城沸反盈天。

也就是这一天兵部收到了袁崇焕那封“必不令越蓟西一步”的奏疏,完全不知实情的王洽心中更定。察觉到京城异样的崇祯向兵部询问情况,王洽答:“止闻在蓟,不闻在通。”(事后就是这句要了他的命)。听了王洽的汇报,崇祯放心了,但是这是暂时的。

此时被皇太极甩在身后的袁崇焕在做什么呢?他率领关宁军在奋力追赶。说实话关宁铁骑的行军速度那是真不慢,后金从蓟门到京师走的是直线,而袁崇焕尾追的线路是个大弧线,也就是说袁走的路线比后金长的多(袁是率军往西南的河西务追)。但是在河西务袁崇焕举行的军事会议却是在讨论要不要赶在皇太极之前到达京师。

山海关副总兵周文郁的意见是,我们是外军没有明旨,不能入京,而且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将后金拦截在离京城越远的地方越好,怎么能不拦截就先跑到京师去?袁崇焕的答复就有点好笑了,据周文郁的回忆录他是这么说的:

“周君所说极是。只是小弟担心逆奴狡诈,再出现蓟州阴遁一幕,避开我军,不与我战,潜袭都城,则都城百年未经烽烟,人心一旦动摇,后果不堪设想。君父有急,管不了许多,苟得济事,虽死无憾。”

潜台词就是皇太极太牛了,他只要想躲我,我根本拦不住他。会议结束,袁崇焕率军于十七日抵达北京广渠门外。

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在顺义被击溃后,会兵一处,退守北京,十一月十六日,到达北京,驻军于德胜门。对宣大军和关宁军,北京城内的人是有看法的。

宣大军行程近一千里,长途跋涉,中途又遭受后金袭击,伤亡惨重;而关宁军从山海关到北京不过三百里路,其先赴蓟,却没有与后金交战,其后又取道河西务,毫无堵截敌军于途中意图,避开敌军奔赴京城。民间有一种声音,认为后金是由袁崇焕带来的,其目的,就是想胁迫崇祯签城下之盟。

后金于十一月十七日到京郊牧马场,就地整队休整。二十日,拔营起行,到达北京城北土城关东隅,两翼兵沿东北隅立营。然后皇太极兵分两路,自己亲率一路进攻德胜门的宣大军,贝勒莽古尔泰率一路攻击左安门的关宁军。

现北京 德胜门

德胜门的侯世禄见后金军来势凶猛,竟然率家丁避敌,其手下兵丁一下就斗志全无一哄而散。危急时刻满桂悍不畏死,领所部军往返驰骋,与后金军拼死搏斗,堪堪压住了阵脚。

一番恶战下来,“满桂身带重伤,血染征袍,所存仅三千人”,而后金军将残存的明军压至城下。城上看傻了的守军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赶紧奋勇弯弓,又发火炮,轰击敌军,城上城下的明军一齐努力,后金伤亡惨重,暂时退去。

因城上守军由于不熟悉用炮,竟然“误伤桂兵殆尽”,满桂领着残余的一百多人“负创卧关将军庙中”。德胜门前的大战告一段落。宣大军已然没有任何战斗力了。

莽古尔泰那一边一开始根本不把袁崇焕放在眼里,将人马分为三队,中路猛击,两翼包抄,同时杀上。然而关宁军并没有像莽古尔泰预期的那样一战即溃,反而与后金对冲起来。关宁军人多、装备好反而打的后金军有溃散的样子了。莽古尔泰见状也就不敢托大,赶快收兵撤回了。

按照《辽师入卫纪事》的说法:

“此一战,杀贼千人以上……以往,战后论功,多以割敌人首级多寡为标准,以至于士兵在战场上只顾着收割敌人首级不能扩大战果。袁督师深感陈规陋习贻误战事,于开战前与将士相约,只期望尽歼敌军为要,不许割死尸首级,故将士得一意剿杀,以获此胜。”

这话是一点问题也没有,戚继光当年也是严禁战斗时争割首级,违令当斩。但是这场战斗是以关宁军获胜,后金军撤走结束的。难道战斗后就不能割首级了,难道看着他们把尸体搬走?结果事后论功,却没缴几个首级上去,只能说这个跟当年宁远城下,一炮糜烂数里,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这些只是小问题,后面袁崇焕的作为才真正让朝廷不知所措。

后面两天皇太极暂停了进攻,二十二日派归降的宦官入北京城要求议和,并且自己率领军队绕北京一圈炫耀武力。二十三日全军移营到南海子。面对嚣张的后金,崇祯有些沉不住气了,鉴于满桂的宣大军已废,崇祯传手谕给袁崇焕“令速进兵”。但是袁崇焕却顿兵不战。这一下气氛就变得诡异起来,崇祯决定召见袁崇焕当面了解情况。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己巳之变中袁崇焕的末路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