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可死 步步求生

先讲一个故事。


前不久有个朋友说起一件事情。他的孩子昨天晚上哭了,哭的原因是晚上看电视,有一个关于死亡的场景。孩子当时没哭,事后却非常难过地哭,爸爸问他为什么,孩子说,他自己害怕死,怕自己哪天忽然死了。爸爸听了哈哈笑了起来。


孩子正值上小学的年龄,知道有生死这回事,但是应该不知道生死是怎么一回事。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知道生死是怎么一回事吗,而我们是不是也害怕死亡呢?


谈谈今天听的樊登读书《活好》。这本书的作者是日野原崇明,他是在105岁时写下的这本书。他以对话的方式,将他关于死亡、生命、家庭、朋友、工作、孤独等的思考,讲述给所有愿意聆听的人。书中的36个问答,让你能了解关于人生疑问的几乎全部答案。

樊登在讲书的时候,说起一件事情,他曾经与百岁老人叶蔓老师交谈过很多次,他问叶蔓老师怎么看待死亡这个问题的时候,叶蔓说,他现在的状态是“时时可死,步步求生”。他对死亡的态度是随时可以去死,但是每天都要努力的活着。非常简单的道理,但是对一般人来说还是很难做到。


在中国,从古自今,人们都很敬畏死亡,达官贵人总是要厚葬去世的长辈,即便是出身贫寒,卖身葬父也屡见不鲜。但是很奇怪,中国人很忌讳说“死”这个字,所以常常用很多别的词汇来代替,比如:百年之后、驾鹤西去、寿终正寝等等。死亡这个话题被中国人认为是非常不吉利的,是一种"丧气话",一般中国人是很忌讳谈论的,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白岩松说曾经说过,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西藏生死书》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当孩子们忽闪着疑惑的眼睛询问有关死亡的问题时,家长们都是搪塞回避或者胡乱作答,结果让孩子对死亡产生了深深的疑惑和恐惧。


人的一生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我们虽无法改变封面前和封底后的事情,但书里的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毕淑敏曾经说过: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


得失如一,死生无二,时时可死步步求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时可死 步步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