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一对多”

      我们小时候在学校都学过函数,函数研究的就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每个自变量都有且仅有一个因变量与之对应。

函数

        这是抽象的数学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且仅有一张身份证,却可以拥有很多的银行卡,一张身份证只能对应一个人,一张银行卡也只能对应着一个人。    人代表着“一”,身份证也代表着“一”,而银行卡代表着“多”,可不可以简单地归因为“人”和“身份证”比“银行卡”重要多了,有价值多了。

      现在再回过来看看社会中的哪些关系是“一对一”,哪些是“一对多”?     

  一:有价值的东西都在通过各种“一对多”的形式传播       

        微博里面的大V,很多粉丝关注他们,他们关注的人却相对少很多。也就是说粉丝关注大V,可以看大V的动态,反之大V不想关注粉丝,为了使功能更人性化,添加了“粉丝可以私聊博主”的通道,这是典型的信息单方向流量。与此类似的还有微信公众号、直播、演唱会……….这些是同步发生的“一对多”,有了互联网和打印技术之后,书籍、影视作品,专利技术产品也可以做到“一次成品,多次多方式输出”:将一段时间创造出来的价值卖出无数遍,边际成本接近于零。当然,前提是推出难以替代的优质的产品或服务。     

        毫无疑问,一个人的时间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举个例子,一位苦力工人20岁开始工作,60岁退休,40年的工作时间能创造多少的价值,为社会做出多少的贡献。每一天付出的劳动当天就变成工资到了口袋,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东西了(除了刚开始工作到熟练工作短期的经验积累)。

        与此相比,一位知识分子花几年时间写出一本书,一位演员花几个月拍一部电影,一个聪明人发明一种新科技…….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劳动成果可以售卖无数次,就算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不用劳动,也可以用这笔收入来满足生活必需。这样算来,他们是多么聪明的时间买卖人。

      前提是优质的产品,要么可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要么可以增强用户的愉悦感。要达到上述效果,就要求聪明人不断地思考“大多数人的刚需是什么?”和“我能为用户提供什么?”,再通过残酷的竞争,优胜略汰,不断迭代适应时代的变化。这种模式才是促进社会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一对多”的模式让生活更美好 

      以前听过一个故事:如果有一天你走在路上,别人(不小心)朝着你泼了一杯水,弄湿了你的衣服,你很容易大发雷霆或者感叹自己很倒霉,总之很不开心。

      但是换个场景,要是天气骤变,突然下雨,很多人都没有带伞背淋湿了衣服,你依然不开心,但比上个场景感觉好受很多。场景一就是“一对一”,场景二就是“一对多”。 

      在现代商业化社会,一位渔夫只擅长捕鱼,可以通过捕鱼卖鱼换取金钱,(也就是先付出有价值的劳动再兑换成等值的货币媒介),拿着钱去买肉,买衣服,装修自己的房子,却不需要去养猪、织布、收集各种材料。

渔夫

        再加上相对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基础设施,保障人身安全的同时不断降低出行成本,每个人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品尝到各地美食,游历四方风景的可能性大大提到,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前提是手上的货币足够多,这也就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变富  的原因。

      社会群落朝着复杂的方向演化,本质就是每个个体的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从一个个体看来,就是"一对多"的关系越来普遍。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理解“一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