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30】《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9:哪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

有效教学框架是基本方法,这个框架,(工具、武器)的熟练使用,首先能够让课堂教学达到扎实有效,扎实有效是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也是基础要求。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

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那么教师的精彩表演是浅薄的,学生的小手如林是肤浅的,教育与教学的真谛,将没有被师生在课堂上把握,课堂用表面化的热列,替代了紧张的脑力劳动——而紧张的脑力劳动、有针对性地思维训练,正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

这些天总想孩子们能够沉浸文本,沉浸文字,细细读,慢慢品,然后将自己品读的东西拿出来分享,引发对话,引向深层的思维训练,总想着要去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让孩子们去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可是课堂少了些热闹,孩子们似乎不习惯安静读书,浮于表面,总是想着自己要发言,却不愿意静下来倾听他人的发言,或者不能持续专注地倾听。我可能有些着急,反而大声地说话,讲课,影响了教室里那种润泽的氛围。

第二重境界,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思”,即知性的学习。想要达到第二重境界,首先要老师沉得住气,静得下心,去倾听学生们到底在学什么,想要怎么学,遇到了什么困难?其次,整合教材内容,变换教学形式,学生们可以多种方式参与课堂,不仅仅是倾听与回应。再次,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不仅仅是知识点的落实。

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诗”,即从存在意义的角度来理解课堂,要求课堂。如果把人类知识的创造过程表述为“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理想课堂就是既重视这个“美”这个“理”,又重现这个“判”与“析”的过程。

“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我感觉自己很多时候也局限于其中。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上一周,我的课堂里,师生的上课状态时而好时而不好,主要问题出现在倾听能力上。孩子们没办法让自己专注地听一段稍微长一点地话。他们的身上总是有一种能量在乱窜,不能聚焦于课堂解决的问题。生命活力的有效发挥,首先是基于一个静悄悄的相互倾听的课堂。我不知道为什么,自从寒假回来后,总有几个孩子,无论如何都静不下来,老是干扰课堂学习。跟家长沟通,也没有效果。听到同事分享她在班级学习校规、制定实施班规的过程,听到她温柔的话语,看到她细致的做法,突然有所悟:我自己就没有静下来,如何让学生静下来。我的生命活力被禁锢了,孩子们的那种活力也被我蒙蔽了。

改变,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札记30】《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9:哪三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