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孤独的觉醒

作者简介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曾远走缅甸,参加过帝国警察部队。终因厌倦殖民行径、痴迷写作而辞去公职,辗转回到欧洲,流亡伦敦、巴黎等地,一边深刻体验下层民众生活,一边从事文学创作,有多部作品出版。1936 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参加左翼组织,因重伤返回英国,但最终树立社会主义信念。1939 年.二战爆发、积极参加反纳粹的活动。由于西班牙内战与二战的苦痛经历,对战争与和平、极权与民主,社会关怀与人类理想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一九八四》出版之后,奥威尔在给朋友的信中曾经提到过他撰写这本书的初衷:“我并不相信我在书中所描述的社会必定会到来,但是,我相信某些与其相似的事情 可能会发生。还相信,极权主义思想已经在每一个地方的知识分子心中扎下了根,我试图从这些极权主义思想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引出其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

思考

书中主角温斯顿的肉体虽然被控制,但他的精神却是觉醒的,当他开始他的反叛行为——写日记时,他的精神开始觉醒。然而伴随着他的觉醒的,是孤独,是深深的孤独。他在过程中认识到“他是寂寞的孤魂野鬼,说着无人能够听到的真话。但是只要你肯说,不管怎么样,人性还可以延续。别人听不到你说什么,但是只要你自己保持清醒,那就保存了人性的传统。”

在近期热剧《觉醒年代》里面,我们也能看到,在黑暗年代,先觉醒者的孤独。在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窃取胜利,革命者流亡海外;“二十一条”的出现,使中国有亡国灭种的危险;张勋12天的复辟,上演了一出可恨又可笑的闹剧;中国成为一战战胜国,转眼间就被端上列强谈判桌任人宰割。这时期的部分中国老百姓愚昧无知、麻木不仁,平日里最大的爱好是抽大烟、看杀头。中国知识分子绝望,陈独秀流亡日本,说这个国家无药可救;鲁迅每天沉默地抄碑文,说与其唤醒大家,不如让他们在熟睡中没有悲哀地死去。只有闯出来的,才能知道哪一条路是正确的。对于1915年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来说,他们还看不到多少希望,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轰轰烈烈,但归根结底还是精英阶层的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博弈与斗争,精英们觉醒了,民众,依然沉睡着。

乔治·奥威尔借温斯顿之口说出:“‘思罪’不招引死亡,‘思罪’本身就是死亡。”思想上的觉醒,才能帮助民众最终冲破黑暗。对于1915年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来说,他们还看不到多少希望,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轰轰烈烈,但归根结底还是精英阶层的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博弈与斗争,精英们觉醒了,民众,依然沉睡着。新文化运动,也就此发端。当浅显易懂的白话文取代了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当生动形象的白话小说取代了深奥枯燥的学术论文,当工人夜校、农民讲习所将文化与思想带给了底层的劳动人民,社会才能真正改造,民众才能真正觉醒。

希望温斯顿能够偷偷地将他的觉醒保持地再久一点,希望他能将个性和自由思想的火花能一直保持下去,虽然我们早已经知道温斯顿的结局,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怀抱希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九八四》——孤独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