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纪行(5)

    昨日,一路风程仆仆,且容许自己偷了个懒,今日得空,补上这尾篇。

    常见很多培训,最后半天大多数人都会坐立不安,从早上急匆匆收拾行李退房,到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去会场,想着定好的车票,路途的颠簸,或者归心似箭的急切,最后的报告内容往往无心关注太多,甚或很多人这半天干脆不参加,直接走人,会场里早已没有了第一天的高朋满座的热闹景象。

    好在我的心态较为平和,按照预定好的车次,稍稍提前以备万一即可,既来之则安之,更何况我千辛万苦而来,总希望能学有所获,不虚此行。既如此,那且安心听着吧!更何况,善解人意的朱老师也体会到大家的心情,最后的报告时间会有所考虑的。

      第一天的报告是朱老师对新学员“做一课研究,如学习做人”的报告,如果说这个报告有思想指导的意义,那最后一场“一线数学教师如何做实证研究”的报告则是绝对的学术指导。年前曾学习过喻平教授有关实证研究的理论,对实证研究并非一无所知,所以对朱老师的报告也是充满期待。

    朱老师秉承他幽默风趣,循循善诱的风格,从问题“数学教学中的准确知识如何得到”引入,以“计算教学的例题中用什么算式与情境”为例,从大家最熟悉的计算教学开始,计算教学一般流程是先创设情境,然后引导解答。比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的教学前,我们需要思考:(1)用什么样的算式作为例子比较好?(2)用什么样的情境比较好?

  六种不同教材的呈现后,以经验和理论思辨后,得出结论:

(1)算式要小一点;

(2)要有结构化的情境。

    朱老师提出:如果一线老师读了上面的研究结论,对这个老师的教学会有启示吗?首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可以直接用此研究成果,同时这样的研究对于计算教学中类似的问题也会提供研究的思路吗?再以“两位数乘两位数”为例,朱老师现场指导大家作类似研究,从“模仿性”研究开始,进而实现完全创新的研究。朱老师强调:一课研究团队作为强大的后盾,会提供给每位学员大量的案例,在实际教学研究中,会随时提供给大家更多的指导。

      朱老师从四个方面

    (1)问题。我们想对算式与情境问题进行研究,怎样的算式与情境是比较好的?(提出问题)

    (2)教材。我们找到了多种版本的教材。(收集资料)

    (3)分析。我们对教材的算式与情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与分析;(资料的比较与分析)

    (4)经验与思辨。我们利用已经有的教学经验与理性的思辨得到了两个结论(算式的数据小一点,要有十进制的结构),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思辩。

      研究到此已初现成果,但得出20以内退位减法的结果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

    (1)算式中给出的被减数与减数比较时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就高吗?比如说11-2的正确率比11-9的正确率高吗?会不会有一些人没有这样的经验判断呢?也就是得到这样的结论带有一定是主观性,并不是客观的。

    (2)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十进制)的确会有利于学生启动多种算法,用他们解释算理,对学生理解算理真的有帮助吗?

      在提出诸多的质疑后,朱老师推出:实证研究就可以解决上面的一些问题。而实证研究是基于事实和证据的研究。那什么叫基于事实和证据的研究呢?朱老师从实证研究的特点:第一是客观。以确凿的事实和证据为基础,实事求是,不被个人的主观愿望或偏见所左右;第二是量化。努力努力获得对事物特征和变化的“度”的把握,而非笼统的、模糊的描述(精准化);第三是定论。有确切的发现或结论,而非无休止的争论;第四是可检验,通过专业化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共同概念,共同规则,使用共同方法,共同工具,可以获得相同的结果。

    朱老师以理论结合实际,将实证研究的必要性逐步呈现在我们面前,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大家的辩证思维,实证思维。三个小时的培训,为大家的课堂研究打开了一扇窗,在原有研究路径的基础上,往课堂研究科学性、规范性处深入,逐步提升大家的研究水平。

    四天半的培训匆匆而漫长,大量的报告,丰富的资源,需要后续持续的消化和实践。拿上行李,步行至地铁站,坐上从杭州出发去南京的高铁,一个小时后抵达南京南站,继续地铁至南京站,到达南京火车站,搭上前往姜堰的动车,终于抵家。

      一路收获经验,感受惊喜,体味美景。人生,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都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多年后,回首往事,你一定会感谢曾经那么努力的自己!加油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杭州纪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