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药师岩,摩崖造像千余尊,条石路直达山腰,户外活动的好去处

蚕子在桑叶上行走,小编在地球上旅游,嗨,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

继续我的旅行游记。

从斜源古镇出来,我们的下一站是药师岩。

说好的12:40集中,大部分游客已经准时赶到,有两位游客还在古镇转悠,居然忘了时间。

自然免不了被大家一嗵责怪,车上轻松的气氛半天才缓过来。

继续向西行驶,到药师岩山脚有40分钟的车程。

山里的景象还没有变色,偶尔有一、两株黄色银杏点缀在大山里,格外耀眼;大片大片的瓜棚硕果累累,藤蔓上的福尔瓜悬挂在栅栏上,又是一个丰收年;斜江河沿山而转,平缓流淌,有钓鱼爱好者在河边守候。

快到景区山脚时我们拐进了一条乡村道,路面用碎石铺成,两个车道。

碎石路不长,很快就到达目的地。

有个临时停车点,看见驾驶员在付停车费,多少没看清,猜测可能10-20元。

上山的路全是石条一级一级搭出来的,很窄,对面来人得侧着身体互相礼让而过。

登山路径上的灌木茂密,具有地域特色的竹子漫山遍野,把山林装扮得翠绿一片。

越往上走空气越清新,觉得呼吸都顺畅多了。

因为冷门,知道这里可以游玩的游客少之又少,就我们一个“团”在山林间宁静地穿行。

这样走走停停30分钟左右我们到达药师岩,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石梯太长又陡峭感觉有些累人。

药师岩在出江镇与斜源镇交界的凤凰山后、飞凤山腰。山腰上有一佛像石窟,沿山石而盘桓塑造有大小摩岩造像1032尊,形态各异,气象万千,以供主佛像药师佛而得名,故名药师岩。

由清代翰林伍嵩生所书的“飞凤山”三个大字饱经沧桑,山体的字迹上布满了青苔,面对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向我们讲述着药师岩的历史过往。

相传这一带自古以来就盛产中草药,当地百姓穿衣吃饭,较多地依靠药材收入,因此,药师佛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药师岩周围就种植了不少杜仲、厚朴、黄柏等中草药。而今飞凤山的斜源镇中药材规模达3万多亩,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中药材之乡”了。

那摩崖造像又是怎么来的呢?

药师岩上有十五窟、三十五龛,大小摩崖造像1000余尊。据考证,药师岩石窟始建于晚唐开成二年,距今一千多年,比建于公元八九二年的大足石窟还早六十多年,是难得的唐代造像精品。

这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师徒两个神手石匠约定在同一个晚上,两人分别开凿药师、佛子两个石窟。哪知到了半夜,徒弟发现自己的工程进度远远不如师父,其艺术造诣也难与师父匹敌,便假装作鸡叫打扰师父。

这一叫,惹得村鸡尽啼,声震山谷,师父误认为已快天明,仓皇停工离开,留下两窟未刻完的佛像。

第二天早上,当地村民惊见满山石窟雕像,以为是神仙所为,啧啧称奇。

走进药师岩石刻雕像群,你同样会被石崖上的这些摩崖造像而折服。它们密密麻麻占据了整个山壁,工匠们还在峭壁上开出了一条长150多米的回廊,建有房屋、亭台、门洞。

摩崖正中是药师佛造像,神态丰满,两目炯炯有神。石龛顶呈圆形,装饰精美,有彩绘和雕刻结合的一组飞天,同时,药师佛龛石壁顶部镌刻有纪年题记。

药师佛像左边刻有苏东坡、黄庭坚、佛印三尊造像。至今药师岩上还保存有不少宋、明、清代碑刻题记和诗文,具有很高的文化研讨价值。

从摩崖造像到虎刨泉景点来回有80分钟的路程,条石路,爬坡上坎为主。

有路径从山石下穿越,景色漂亮。

看似有些杂乱,因正在修缮,建筑材料和一些设备铺满一地。

虎刨泉有一汪泉水,来此游客都会掬水饮用,甚至用瓶装满下山,当天然矿泉水饮用,回味甘甜。

穿梭在峭壁石崖间,有个现象十分奇怪,引起我的注意。

在石崖上有很多大石凹之间用木棍、树枝支撑着,是为了减小上面大石的压力怕垮塌而为之,想想几根木棍树枝也起不了这样的作用,问了同行游客,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这是什么意思呢?

药师岩整个岩壁系红砂石质,绝壁上有沁人心脾的飞凤泉涓涓而下,壁顶倒挂着各类葛藤、仙草;后山山顶有神奇的“穿心眼、凤凰鲸柏、凤凰禅院”;左面有“寺基坪、一颗印、虎刨泉、三千洞、四方石、东林寺、潭湾溶洞”古迹;右面有独特的“凤凰台、参禅洞、宗佛寺、方山遗址”等。

这就是大邑药师岩,户外活动的理想地,吸氧洗肺的好去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邑药师岩,摩崖造像千余尊,条石路直达山腰,户外活动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