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三千年》之想

        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造字文化。 “儒”由一个人和一个需组成。满足别人的需求,简言之“利他”。所以儒家的文化能为他人着想,核心思想是“仁者爱人”。儒最早为读书人冠名,书生给人温文尔雅的感觉,有亲和力。直到现在为止,读过书的和没有读过书的人很容易分辨出来。正如那句话“如今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也是同样道理。而儒也有柔弱的意思,所以称读书人为“儒生”。另外,儒家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着后世儒生,于谦、文天祥、王阳明、曾国藩都有着尽忠报国、矢志不渝的浩然之气。这就是儒家文化留给我们的民族气节和几千年文明的纽带。儒学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如果把我们的历史比喻成一本竹,每一片竹子是一个朝代,那么穿起这些竹子的绳子就是儒学。

        儒学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离我们很远,从生活的角度来说离我们很近,孔孟之道,理学,心学,朴学,都是不同时代的儒学,儒学一直在我们身边,一个人的三观中就有儒学思想,论语里的一句话可能就是你的世界观。尧舜禹时期的“五教”也就是孟子所解释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不正是我们做人立世的儒学体现嘛!以前儒学教育的主要是读书人,要在求学入世的过程中来实现自我完善,不像道家那样隐逸,也不像佛家那样普渡众生,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传递教义和思想,所以儒家弟子都是“书生”。担负着治国救世的大任,可是儒学发展至今,我认为它是可以普渡众生的,因为儒家修行的方法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明天的自己更好这种愿望是每个人所追求的,也是认同的,“腹有诗书”未必能让你入仕报国,但是一定能让你看起来相貌堂堂,气宇不凡。

      历史是人书写的,文明是人传承并发扬的。孔子、孟子、董仲舒、韩愈、张载、朱熹、王阳明、曾国藩…等等这些人的名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吾善养浩然之气"、"知行合一"…等等这些经典语句,不管我们文化程度如何,我们都或多或少知道一些,这就是我们骨子里的儒家文化。

      中华文明史五千年,儒家思想在三千多年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时间能证明一切,毋庸置疑,孔子的(儒家思想)思想是有价值的,既使是在物质文明极度发展的当下,依然对我们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儒学三千年》让我们知道了三千年来,有那么多人在讨论、在思考、在传播、在传承并发扬儒学思想,让我们了解了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祖祖辈辈前人安身立命的哲学思考。

        创造离不开旧有的知识,继承才能传承,传承才能发扬光大。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当然有些观念也在变化,儒学的历史,也是文明进步的历史。我们要多学习一些传统经典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与承传并行,让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儒学三千年》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