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素·乐教坊】20211109向课堂要效率,让“双减”稳落地

分享准备:

1.10张A3纸,60张A4草稿纸,3*8支彩笔。

2.101ppt。

3.60张桌子分组摆好。

4.小组评价表。

5.小礼物。

小组合作准备:

以教研组为单位入座。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一、明确任务(3分钟)

我今天分享的内容是《向课堂要效率,让双减稳落地》。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个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双减政策下,如何提高学生成绩?为了充分调动每位老师的积极性,发挥集体的智慧,今天,我们也采取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形式。

直接进入正题,今天我们合作探究的任务是:在双减政策下,如何提高学生成绩?

合作方式:以教研组为单位,教研组长负责组织;

合作探究及展示时间:10分钟探究时间(5分钟独立思考+5分钟合作探究),每组3分钟展示探究成果;

展示方式:

1.每组可以派1位或者多位代表分享。

2.通过思维导图形式呈现。

3.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也可以从一个角度深入展开思考(如学校层面、教研组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家长层面;课堂教学层面、作业管理层面、常规班级管理层面……)。

二、合作探究(10分钟)

(5分钟独立思考+5分钟合作探究)

三、分享展示(每组3分钟,预计20分钟)

四、小结感受(2分钟)

    1.询问大家的感受

2.小结:相信刚才过去的将近40分钟的时间里,大家都会觉得很累,脑子累,为什么?因为我们动脑思考了。每个人都有惰性,相比自己去寻求答案,我们更愿意别人把答案传递给我们,所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喜欢接受式的课堂。我不否认接受式的课堂,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受教育过来的,如果每一位老师的课可以像王崧舟、窦桂梅、薛法根老师的公开课一样精彩,那么,我觉得这样的接受式的课堂我们也可以有很多收获。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无法让我们的每一节课都精彩有趣足够吸引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主动探索式的课堂就会优于接受式的课堂。如果说接受式的课堂是授之以鱼的话,那么主动探索式的课堂就是授之以渔,从短期来看,授之以鱼见效更快,从长期来看,授之以渔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刚才我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方式重点探讨了在双减政策下,如何提高成绩?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一致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举措就是抓住我们的课堂,上好每一节课。透过这个问题,我们要真正地静下来思考我们的课堂,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课堂呢?好课应有的样态是怎样的呢?我们虽然不能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试着去勾勒一下,去描述一下好课的样子。

五、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课堂

(一)名师好课观(名师这样说……)(5分钟)


孙双金老师:

我认为好课像登山,这是我的“登山”理论。

登山的过程是体力得到锻炼,眼界得到开阔,心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的过程。上课的过程是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的过程。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上课的乐趣也在过程中。好课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体验“豁然开朗”的快乐。学习虽然艰辛,但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上山是体力锻炼,上课是脑力锻炼,但两者道理相通,从登山中可以得到诸多启迪。

1.登什么山?是登小山还是登高山?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巍峨的泰山,险峻的黄山。课堂上登什么山呢?我认为要攀登“三座人山”。一座是知识的高山,因为知识是基础,知识是力量; 一座是思维的高山,因为思维是能力的核心,是创新的关键; 一座是情感的高山,

课堂要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让学生情感经受洗涤,得到净化。

2.路径由谁选择?可由导游带领,可由登山者自己寻找。各处的乐趣不同。学习的路径由谁选择?是老师包办代替,还是让学生自主确定?不要做那蹩脚的导游,只会亦步亦趋。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选择,去尝试,去探索。碰壁又何妨?摔倒又怎样?学生就是在摔倒、碰壁中找到正确的路径。“失败乃成功之母”,错误乃正确之父也。错误也是学生人生体验的资本。“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呢?

3.怎么上山?可由自己走着上,可由别人抬着上,也可以坐着缆车上。坐着缆车上也能到山顶, 但看不到沿途的风光,享受不到登山的快乐。别人抬着上无需自己用力,可肢体没有得到锻炼,身心没有得到发展。自己走着上,边走边看,既动脑又动脚,享受登山的快乐。上课呢?教师告诉学生,学生也能掌握知识,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领着学生学,学生不会迷失方向,但学习方法是现成得来,不是自己建构,终不牢靠。而自己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建构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情感价值才会终身难忘。


支玉恒老师:

从学生发展上看。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应该表现在每一节具体的课上。好的课堂,应能反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


贾志敏老师:

怎样的课是好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教有成效,学有提高,这才叫好课。教师的一切努力,应该体现在学生的长进与提高上。


薛法根老师:

课堂,也不需要把什么都讲透了,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孙建锋老师:

好课是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共同融入。好课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每一节课负责,而且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


窦桂梅老师:

新课程理念关照下的语文课堂是否还应该具备某些本质性的价值追

求?丢开一切“三从四德”式的条条框框,只以课堂前后学生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或某方面) 的落差为依据,来评价课堂是否成功,是有益于学生的真真切切的科研活动而不是演出。这样的课堂真正着陆于学生的真实境况,教师视野关注的是学生,而不是听课的专家们,这样的课堂也许不美但很实在、实用,也许磕磕绊绊,但很有启示、借鉴。因此,公开课也应该有“家常课”的心态——“一切为着孩子的发展”。

(二)专家谈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专家这样说……)(3分钟)

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基本要求,即可以去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1、“扎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对于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2、“充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看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看效率的高低。效率高的课,才称得上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

3、“丰实” ——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4、“平实”——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5、“真实”——做到了以上几点,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未经过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有缺憾,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

(三)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这样说……)(2分钟)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四)学习金字塔理论的支持(学习理论这样说……)(15分钟)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在揭示这个理论之前呢,我们先来猜一猜。

有这样的一些学习方式:听讲  阅读  声音+图片  示范  小组讨论  做中学/实际演练  教别人/马上应用

请大家思考一下,给这些学习方式按照知识留存率或者说学习效果由弱到强排个序。可以先自己思考一下,再和组员讨论一下。

分享讨论结果。

揭示答案:

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相信通过我们刚才的自主探索和小组讨论,这个学习金字塔理论大家应该印象会更加深刻。

(五)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10分钟)

董老师队会课视频片段播放。

相信上周四下午在录播室进行的董老师的队会课不少班主任老师都观看了。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惊,震惊的不是老师的展示或者说设计,而是整节课都是学生自发组织,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让我想到,我们的学生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有的老师可能会说,这是表演出来的,这是提前安排好的,这样的一节全程都由学生组织的队会课确实会有充足的大量的准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不会到会,由不敢到敢,由磕磕绊绊到流畅大方,这不是学生进步的过程吗?试着想一想,如果我们每节课都有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探索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的能力是不是就逐渐长出来了呢?所以说,不放手,我们永远不知道我们的孩子有多优秀。

结合自己小组合作尝试过程中的感受:这几天上课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孩子们带给我太多的惊喜与感动,每个小组表现都是那么好而且在不断发现问题并改进,绝大部分同学甚至可以说全班同学都能认真讨论并且能够认真倾听,还有大部分同学都学会了评价别人发言,他们会给予别人极大的肯定,并且善意地提出建议。有几位同学给我极大的感动:1、第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时,hzy小组发言完毕后,其他同学指出陈慧莹声音小,但hzy却给予chy极大的肯定,说她突破了自己,是今天表现最好的,进步最大的。2、myl带给我的感动则是她精彩的主持人串词,把小组内每个成员的长处都展示了出来。3、昨天早上,小组长外出活动,剩下的44位同学也给我惊喜。wzy小组的三位组员yjy,wzs,tzl给我最大的感动,他们三人的发言是由wzs主持的,发言完毕后,同学们肯定了wzs,同时也指出了问题。这时yjy自评到:“本来是由我来主持,但wzs说他想主持,我们就让他主持了。我觉得每个小组都应该给基础有点差的同学多一点机会。”还没说完,她有种想哭的感觉。我为她能说出这么善解人意的话而感动。tzl也站起来说:“我也是这样想的。”今天,他们组再次展示,wzs有了很大的进步。当别人评价指出yjy声音小时,wzs站起来说:“我觉得今天最勇敢的就是yjy。”我再一次感到非常感动。有这么多可爱的,懂事的孩子,我们有什么做不好的呢?


六、小结:(5分钟)


一节好课是什么样子,我们依然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我相信大家心里应该有一个模糊的轮廓:   

好的课堂是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操作中学会。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做”的机会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就是小组合作学的基本要求。

好的课堂教学既不能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表演,不能是事先预设情景的再现,更不能是教师的“满堂灌”。学生真正的参与才是理想的前提。学生参与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基本前提。因此,好课堂应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好的课堂教学过程是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合作的,是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争取能做到全员参与,而不仅仅是个别尖子学生的参与,全程参与而不是暂时片刻的参与。

另外,小组合作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它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合作中,教师既要给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实效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做”起来,把知识“做”到手,不是一味的听着,记着,甚至抄着所谓的板书。

爱因斯坦说:“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不过是笨拙的工具。”学法要真正发挥指导学习的作用,必须“乐学”,并要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好课堂,就是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思考、发言,最终达到与老师的共鸣。

好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实现教学相长的动态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关系。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场所。只有学生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动起来更精彩,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课改”(课程教材改革)必须落实于“改课”(改革课堂教学),这是因为课改的决胜环节在课堂。

最后,如果用一句话总结今天的分享,那就是双减政策下,要想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课堂改革势在必行,课堂改革要靠每一位老师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让自己的专业成长跟上时代的步伐,让我们的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向课堂要效率,让双减稳落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249【素·乐教坊】20211109向课堂要效率,让“双减”稳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