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

老贾给我发了一个信息,说是完成了带孙子的任务,回老家山西太原去了。

老贾应该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家里贫困,年龄不大就和哥哥一起入伍进入新疆马兰的导弹部队——当年还是黄沙漫天的戈壁荒滩。老贾从最基层的小兵开始,一步步进阶,还被作为工农兵学员推荐进入北大读书四年,这段经历让他多了文人气质。

不知道哪一位朋友有点了解他的过去,叫他贾政委,看到过他的一张参加全军政治会议的合影,有上位者的威严和军人的精气神。

他的夫人文静娟秀,岁月沧桑没有能淹去曾经的美丽,他们应该属于郎才女貌的一对。

来上海的缘由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出色的的儿子,从新疆考入大学,毕业后落户上海。成了家立了业,还生了一个可爱的男孩。刚退休的夫妻俩高兴的来上海带孙子。一呆就是十多年。

这期间他们没有了其他的身份,只有一个名号“多利(孙子的英文名)的爷爷奶奶”。

像老贾这样的人在上海不少,因为孩子优秀,工作繁忙,需要他们来帮忙带第三代,不管自己原先是干什么的,都非常乐意的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赶过来为孩子分担。出钱出力全心全意。

这些老人被统称为“老漂”。

老李早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是一个大企业的总工程师,儿子比他更胜一筹,国家科研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非常忙。他给儿子买了大四房的房子,就是为了一起住的宽敞些。尽管儿媳不上班,老夫妻还是包揽了全部家务。

有一位农村大队长老刘,在家乡也是受众人尊敬的人物,敦厚大气。女儿大学毕业后和上海男人结婚,为了让女儿轻松些,老两口来到上海帮忙带孩子。

这些曾经辉煌又为孩子竭尽所能的老漂们,最后大多数还是回去了。

老李尽管买了很大的房子,最终媳妇还是容不下他们,回到了重庆。

老刘的上海女婿生活上很挑剔,住在女儿家里要处处小心,原本开朗活泼的妻子心里难受,患病后不久就去世了,他也回了老家,据说儿子对他们颇有微词,后来他又回了一次上海,和公园里的歌友老漂们一起聚,一首《一杯老酒》唱的悲怆,他步履蹒跚,身体明显衰败了。

老贾夫妇和孩子们的关系处理的相对平衡,他在家里收敛住了军人的气势,太太更是只干活不多话,平稳度过。十二年了,孙子也上了中学,孩子可以把自己小家庭撑起来。他们可以回去了,然而退休后最好的十多年光景也过去了。

在旁人眼中,老漂们很光鲜。自己有成就,孩子又足够优秀。但是,他们也和绝大多数的中国老人一样,为孩子操尽了心,付出比一般老人更多。但愿,这以后的日子能够好好为自己活,静享来日并不方长的安宁。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