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剧社在瑞金成立
1932年9月2日,工农剧社第三次社员大会召开,以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八一剧团”为基础,吸收其他戏剧工作骨干,在瑞金成立了苏区第一个戏剧运动组织“工农剧社”,并通过《工农剧社章程》,工农剧社总社设在瑞金沙洲坝,各省成立了分社,各县和一些基层单位建立了支社,为推动苏区戏剧运动提供了组织保证。张欣、倪志侠、赵品三先后任社长。
相关介绍:八一剧团
红军除打仗外,还要宣传革命、组织群众、建立工农政权,因此中央苏区当年非常重视宣传工作。1932年春,经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欧阳钦等人的鼓励推动,由红校俱乐部戏剧管理委员会牵头,在瑞金成立了中央苏区的第一个话剧团——红校八一剧团。剧团主要编演话剧,剧团设委员会,委员有赵品三、黄火青、霍步青、伍修权、李伯钊、危拱之、蔡纫湘、宋发明、钟维剑、洪水、张欣等人,剧团团长由红军学习俱乐部主任赵品三兼任,主要演员有崔音波、沈乙庚、石淡峰、王普青、石联星、彭舜华、贾耀德、孟陶、李建平、刘月华、施英、施月娥、施月霞、施月仙等。这个以“八一”冠名的单位的成立时间,比“八一”红军成立纪念日还早一年。(源自:钟同福《红军八一剧团化妆镜背后的故事》、《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1993版第246页)
在共产党领导下,董振堂、赵博生、季振同、黄中岳率领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宁都起义后,司令部和主力集结在瑞金九堡改编为红五军团,八一剧团按毛主席的指示,要使起义将士们明白“为谁打仗,为谁牺牲”的道理,组织全团创作排练了话剧《为谁牺牲》(李伯钊、胡底、钱壮飞执笔),给集结在瑞金九堡的起义军将士们进行了慰问演出。(备注:宁都起义部队开抵瑞金附近,红五军团司令部和红15军驻九堡地区,红13军进驻石城横江镇秋溪村,红14军先驻瑞金云石山乡沿坝村,不久移驻吉安横江,开始按照中革军委的指示进行整训)。
《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1993版第247页
此后,剧团经常应根据地军民的邀请,到村镇、前沿阵地进行宣传,有时还到苏区边界集市上去演出,每次演出都受到中央苏区军民的热烈欢迎,苏区边界演出时,一些白军也悄悄跑来观看,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自动投降或开了小差,再和红军打仗时就把枪口抬高。
钱希均《一个百折不挠的先行者——忆红军“八一”剧团创建人之一危拱之同志》
八一剧团的成立,标志着中央苏区的戏剧活动,已经从群众自发开始步入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戏剧创作和表演阶段。
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旧址
相关介绍:工农剧社
1932年7月,中央苏区筹备组建工农剧社。9月,工农剧社第三次社员大会召开,改组领导机构,推选张欣(后为倪志侠)为剧社社长,并通过新的《工农剧社章程》,工农剧社宣布正式成立,隶属中央政府教育部领导(10月改隶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1934年3月起又归属中央教育部),社址设在瑞金沙洲坝。
《工农剧社四次大会——创造工农大众艺术的开始》(《红色中华》1933年3月9日)
第四次社员大会召开,主要讨论和决定两个问题:一是征调青年组织蓝衫团和蓝衫团第一届训练班(开学后名叫蓝衫团学校,改名高尔基戏剧学校);二是成立编审委员会及导演、舞台、音乐、歌舞等部,对苏区戏剧创作和演出进行具体指导。会后编审委员会成立,沙可夫负责。
《苏维埃文化建设的开端 工农剧社公演巨剧 蓝衫剧团同时开学》(《红色中华》1993年4月8日),工农剧社公演了《我——红军》
《工农剧社蓝衫团毕业——把艺术的武器带到广大群众中去》(《红色中华》1933年9月24日)
工农剧社演出剧目有《我——红军》《为谁牺牲》《松鼠》《活菩萨》《朱德在美国》《沈阳号炮》《武装起来》《阶级》《谁的罪恶》《最后胜利归我们》等。
李伯钊、崔音波创作的《工农剧社歌》
1934年2月,瞿秋白到任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部长后,整顿剧社,修改剧社章程,规定剧社在各级苏维埃机关和各工厂、工会、合作社、学校、部队内建立工农剧社支社;在各省以及存在三个以上支社的县内设立一个工农剧社分社;领导各分社以及全苏区剧社的是工农剧社中央总社。赵品三任总社社长。工农剧社经费以社员交纳的社费为主要来源。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瑞金出发长征后,工农剧社、戏剧学校和剧团的骨干李伯钊、胡底、钱壮飞等陆续随军北上,工农剧社、高尔基戏剧学校和中央苏维埃剧团被分割为火星、红旗、战号三个剧团,继续留在根据地开展各类演出活动。(源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系列辞典》、曹春荣《红都瑞金首创》)
瑞金沙洲坝中央工农剧社旧址
供稿:瑞金市红色文化传承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