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爪子笔记(十三)《保卫纯真童年》

01所谓培养

在教育上,并非家长做得越多越好,有时恰恰相反。尤其在培养孩子想象力方面,作者认为“少就是多”是一条黄金法则。

比如孩子的想象力不用培养,不限制就是培养。

同样,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与其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专心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确顺序和逻辑。

要给孩子良好的启蒙教育,呵护好儿童的好奇心,发展孩子的自由意志,让孩子有幸福感——这是教育学上恒定的真理,也是发掘儿童潜力、成全他未来竞争力的最简单最重要的手段。

02关于习惯的养成

好习惯的养成,首先是理解的问题,然后才是培养的问题。

当孩子犯了小错误,比如马虎、咬指甲时,成年人应回头想想自己的成长,自己是否也马虎或?到底是严苛的责难让我们立即变得细致,还是宽容和时间帮助我们慢慢完善?

儿童由于年幼和知识不足,各种“过失”行为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是他们走向精细必不可少的提示,只要环境正常,心理正常,孩子们都有自我完善的能力,会越做越好。

如果成年人不能理解,而不断批评,则会给孩子不断地负面强化,让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这样的人。这是一种贴标签的行为。

对自己智力上的信任和对学业的兴趣,是保证孩子在学习上投注感情和毅力的重要前提。

儿童的可塑性必须以他自身从前的经验为训练,不管是成功或者失败,只有通过这些力量,儿童才能获得习惯。习惯的培养如果不是首先基于接纳,而是首先基于改造,损害几乎是必然的。

03“三不原则”

培养儿童健康人际关系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

三不原则看似消极,意义却非常积极,它的主要功能是避免了成人破坏性的参与,而且它内含一种信息: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这又是信任的问题

“三不原则”的核心内涵是两点∶

第一,给孩子做出好榜样。

第二,营造豁达和善意的环境。

两者都是家长自身的修养。

只要孩子成长过程中获得过友爱和尊重,只要他目睹过得体的礼貌和修养,他就得到了这样的修养。(教育时刻都是家长以身作则)

儿童的世界很单纯,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是成年人强加的,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把孩子间的冲突关系看成是“犯错误”,尤其是看成欺负和被欺负的关系。

强迫孩子让出自己的利益,只会强化他的紧张感。如果一个孩子感觉别人总是侵犯他的私人领域,干涉他的事情,他会变得特别警惕,表现得更自私。

孩子天性各不相同,不要指望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恰好符合你的理想。他可能是柔弱的,也可能是强势的,这些特征并不代表他将来就是怎样的人。只要他在和同伴玩耍时是快乐的、内心是纯净的,就是好的。(教育是包容)


所以说,想要孩子改正某些缺点,都只能去正面评价孩子,而不能一直说缺点,不然就会强化这种负面的标签印象,这也是心理学上说的自我认可的一种。

另外,教育中无时无刻都要记住不要用成人的角度去给孩子的行为贴标签,要相信他们都是美好的,相信他们都有向善的力量,只要你给他们足够宽容的空间。

尹建莉老师说,从教育的角度去给孩子三个宝物:

第一个宝物是阅读。

第二个宝物是“自由”。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且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一个人,首先是一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第三个宝物是“良好表率”。

本文是来自《最简单的最美丽》的部分读书笔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爪子笔记(十三)《保卫纯真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