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案”,笔者有自己的观点及一些大胆意见,现与大家分享一下:
【1】初为人师,一定要手写教案,万不可用电子教案代替手写教案。
很简单道理,初为人师,对教材、考点、考纲等都是不熟悉的,在这种情况下,倘若你不手写教案的话,你是难以进步的。
试想一下,如果你只是从网上下载一份教案,不加修改地“据为己用”,必定是教不好学生的。
备教案,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备学生”。
每个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水平都是不同的,因而教学设计也是不同的。如果你拿人家重点班的教案上你的普通班学生,又怎能有效果呢?尽管人家的教案很优质。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是吗?
【2】从教5—10年者,可以采用电子教案与手写教案相结合的方式。
对于从教五年及以上者,他们对教材、考纲、考点等已经有较为深层次的理解了,这个时候,倘若还“按部就班”的手写教案,势必激发不起老师们备课的热情,备课也就程序化了。
笔者建议这个阶段的教案要进行变革,既要有手写部分,也要有电子教案部分。
A、手写教案部分
手写部分的教案,要简化,不用写那么长,因为即便写了,也跟以前大同小异,没有多大意义。
B、电子教案部分
1、建立校园电子教案资源库,老师电子教案做完后,上传到资源库。
资源库只要采用“云盘”就可以建立,很方便的。当然,如果届时校园有更先进的方式更好!
2、教案上传到资源库后,有利于“资料代代相传”,有利于教案越来越完善化。倘若是纸质教案,则不利于更新和查阅,教案也难以形成体系。
3、有利于新教师的培训与学习。
学校有属于自己的教案库,新老师入职时,可以凭借“密码”到指定处学习,比较方便。
【3】从教10年及以上者,可以完全采用电子教案,但有如下要求:
【1】教案最好打印出来,最后汇编成一本书,每年完善之。
【2】教案要具有个性化,不能与其他老师教案一样,学校可以检查。
【3】每个老师退休后,都将拥有一本属于自己专著的“教案书”,这难道不是一项成就吗?
【4】该教案的内容及质量,也将成为评判职称及其它荣誉的重要依据。
首先,作为一名老师,在上课之前备课写教案是分内之事,尤其是年轻教师,没有教案上课是很容易脱离大纲和教学重难点的。正规的备课过程其实挺复杂,要研究教材,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等,并不是把课本上的东西讲讲就行了。
其次,在现阶段来说,纸质教案还不能被电子教案所代替。如果我们说的电子教案只是一些办公文档,我觉得是不合理的。这种类型的电子教案会导致老师们直接相互抄袭,今年的教案明年,后年照样能用,只要教材不改版可能就一直用下去。改个时间就行了,有什么理由再去准备?其实备课的过程当中,我们还要备学生,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我觉得要想启用电子教案,就必须要有更先进的辅助手段出现。比如设置电脑终端程序或者在线系统,让所有在职老师在系统内提交电子教案,而且教案在系统内都有查重机制,避免了相互抄袭和每年都是一样的教案,然后在每个老师的讲台配备电子教案显示和控制终端,而且在电子教案上传后追溯系统就自动启动,电子教案的使用和修改都是有记录的,同时学校领导再相应的终端也可以查询老师的电子教案情况。
但是就目前来说,这种辅助电子教案手段的出现难度还是非常大的,毕竟各个地方的经济水平差异很大,投入还是很大的。
我认为,纸质教案或电子教案与学校的管理水平或现代化手段应用水平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社会发展到今天,老师们几乎都不太喜欢用“教案”了,不管是纸质版还是电子版,因为不实用,现在用的都是“课件”。那为什么现在还要强调写纸质教案呢?原因有二: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检查需要。教育局到学校检查工作,往往喜欢检查教师备课情况,那怎么体现呢?只有提供纸质手写教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本,这是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拿不出来那可是要被批评的。
二是学校杜绝教师不认真备课的需要。笔者曾做过教研组长和教务主任,一次在检教师备课情况时遇到这么一件事:学校发出检查教案通知后,大家纷纷把备课本交到指定地点,然后检查组开始检查、记录,这时发现没有李老师的备课本,找来一问,李老师回答道:“我没有教案,但我备了课。”检查人员说:“那你拿来给我看一下。”李老师又说没有,在电脑里,约半小时后他拿来了一本打印好的“教案”给检查组,A4还是热的。检查组哑然,像这样一位教师,你说他认真备课了,大家心里可能要打上一个问号。这种情况给教育局的领导碰到,那可不是一般的批评呀!
正因为这样,纸质教案才有了它的“市场”。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我也不太喜欢为应付检查而手抄的纸质教案,我宁愿把备课的要点或内容标注在课本上,也不愿看那种没经过大脑为抄而抄的教案。既然大家都这么“讨厌”这种形式主义的教案,有不有更好的办法去呈现我们的备课呢?现在我的做法是:既不手抄别人的教案,也不打印网上的教案,而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本章节内容的课件(或是修改别人的课件),然后按课件或幻灯片的顺序把教学过程的要点手写在备课本上,以便上课时更有条理性。我把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教材和制作课件上,但也拿得出纸质教案本给上级领导检查,这样岂不是两全其美了呢?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老师的教育教学手段也与时俱进,80%以上的老师都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给学生上课,这样不但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绝大部分老师都采用电子备课的形式,这样更节约时间。有人质疑老师的电子备课教案,要求老师的教案必须手写成纸质文档。我认为没有必要刻意追求老师备课的形式,教案既可以手写成纸质文档,也可以采用电子教案的方式备课,但电子教案并不是从网上复制粘贴就完事,而是要真正掌握每章每节的重难点,把教学感悟和教学反思的内容批注在旁边,这样更能有效的促进教育教学。
很多老师习惯将备课的内容写在书上,这也是很好的一种方式。记得我们学校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教育局的领导进入该班推门听课,这位老师的基本功扎实,课堂氛围也很好,下课后,教育局的领导让老师把教案给他看,这位老师就把课本递给了他,课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笔记,有三维目标,重难点分析和教学反思,领导看后很满意,并对老师进行了表扬。从这以后,我们学校的备课都写在课本上,减轻了老师为应付检查而写教案的工作量,老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在钻研教材教法上,为明智的教育局领导点赞。
对于电子备课教案,我认为也是可以的。电子备课教案适应了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是与时俱进的一种表现,不但可以节约时间,而且还可以学习别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而电子备课不是完全照搬照抄,取其长补其短。在备课方面也有要求,要有再次备课痕迹,老师可以将教学心得和教学反思内容写进去,让电子备课教案日趋完善。
目前,老师为应付上级各项检查而写的教案没有多大参考价值,很多老师都不会根据自己写的纸质教案的内容来上课,因为那是应付检查的。有经验的老师都是用脑备课,将教学中的重难点烂熟于胸,讲课时的临场发挥能让课堂更精彩,那种教条式的照本宣科,早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学校领导要多为老师着想,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多做实事,少搞花架子,让教育回归到教书育人的本质上来。
纸质教案不一定是学校自己想要的,可能更多是为了给教学主管部门一个交代,或者说给上级一个可量化的标准,这与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没有直接的关系。就正如有一次我到香港考察,音乐课,教师给学生人手一部平板电脑进行上课;而数学课,老师只用粉笔在黑板上给学生进行演算(连PPT都没有),你能由此说明香港教育是先进还是落后吗?所以,备课教案也好,上课方式也罢,只要根据当时需要适合就好,而不要困死在“管理”之中。
我觉得不要单纯地把这种责任推给学校,更和管理水平没关系,纸质教案无疑还是目前最靠谱,最经济和最直接的备课手段。不过对老师来说,不管哪种类型的教案,老师的付出都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