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稻熟秋香

陪同朋友去关刀孔圣庙。

小路在稻田间蜿蜒前行,阵阵稻香味扑鼻而来。虽然水稻还没到收割的时候,一线线饱满的谷粒露出稻叶,弯腰含首,如谦虚的儒生路遇先生般垂首行礼,让行路旁。淡淡的稻花香味,在午后的斜阳微风中阵阵飘香。

已有很久没有闻到稻米的这个香味了。仿佛还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时节,垂露刚刚还滴湿了草鞋,呱呱蛙声还在耳边聒噪,一转眼,就到了“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纵横万亩连”的丰收时节。置乡陇亩,才体味到农人的辛劳和闲淡。田边一棵核桃树,枝蔓叶密,如一老农斜身遮护着渐黄的稻禾。野鸭蛋大小的核桃果,三两个一簇,不时调皮地从叶间伸出墨绿色的身子,那些成熟了将要落下的果子,则一半焦黑一半皱皮,无精打采地垂着头。

记得小时候这个时光,我们早来到树下,扒拉开树下的杂草落叶,寻找已成熟掉下的核桃果,只要寻到那种外皮干裂皱缩的,稍一用力搓两下,便皮脱果出,核桃果如害羞的小孩子般,露出干干净净的身子来,找块石头轻轻敲破外面的壳,甜中带涩的核桃仁便露出来,手段好点,只敲去外壳不破坏桃仁的话,你会发现,核桃仁象极了人体大脑的模样(生物课上老师早让我们认识了人脑的形状),难怪老人常说,小孩子吃核桃补脑(以形补形,哈哈)。那些外皮暂时还没脱落的,只要摆在太阳下晒一段时间,便也会很容易的地去掉,但是黑桃皮渗出的汁水染色力特强,那时因为剥核桃皮,我们的手指头总黑黄黑黄的,怎么也洗不去。尽管如此,这个季节我们最兴奋的事,就是背上背篓上山去打核桃。因为有些黑桃虽已成熟但还没能自然地脱枝掉落,所以要用长竹杆把它们从树上敲打下来,然后一背背地背回家,晒脱外皮后搓剥掉,把核桃果收装进家,在年节时用以招待客人或敲出核桃仁磕粹,拿做下糍粑吃的辅料。

我顺手摘了两个稍成熟点的,放到地上用脚来回搓几下,把青皮去掉后递给胡教授。她拿着还不知怎么吃,哈哈。

关刀孔圣庙就在不远处的田坝中间。占地200平吧,几株大树的掩映下,围墙间分双门进入的民房,在夕阳下显得宁静清幽。左边门头挂着上书“孔圣庙”的牌匾,门两旁是用石砖块刻的“仁礼博知立业根,忠孝廉义为人本”对联。屋里供奉着孔子的塑像。右边墙上书写一个大大的“佛”字,门联是“七擒孟获定南中,三顾茅庐兴蜀汉”,不用猜就知道这边屋里供奉的是诸葛孔明了。一屋分两头,供着两个毫不相关的神,而且旁边还有观世音,如来佛,弥勒佛,张果老,唐三藏,关云长,财神爷,二郎神等等杂七杂八,大大小小的神像或牌位。真是诸神一家,见神就拜,一个不灵一个灵,每个神祇,各路大仙都拜都供了,总有一个会管用的。哈哈,这也许正是民间信仰的特点,都信都不信,是神就尊,没有主次,只要尽到心意,求得心灵的慰籍就行,何必管他是哪个显灵?

我只是好奇,为啥这儿既供孔子又供孔明?而且庙号前面还缀“关刀”二字?此地跟关羽有关联吗?门前的碑刻上记载,位于关刀山下的该庙始建于民国初年,原叫“孔明庙”。这个地方供奉诸葛孔明,必然有一定的历史缘由。

你可能感兴趣的:(遇见•稻熟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