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海路得+生气就打孩子?其实体罚是最不没有的管教方式

隔段时间,该不该惩罚孩子,或者说该不该体罚孩子的讨论就会出现。我看过的最吃惊的惩罚是一个外国妈妈把3岁左右的儿子按到了马桶里让他洗洗嘴巴。当然打孩子在国内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了。中国人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体罚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管教方式。

但我认为不应该惩罚孩子,更不应该打孩子。原因如下:

大部分情况下,惩罚并不起作用。孩子的精力会被用在如何去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部党委的返回以及思考修复的机会。就是说,惩罚孩子,我们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层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非常重要的。

惩罚还肯能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尽管还可以恢复,但是有的时候恢复起来很困难。

可是不惩罚孩子,会面临很多无奈的情形。

“如果不惩罚,孩子就要上天了。”

“有时候我太生气了,没有别的办法”

“我惩罚孩子,是因为惩罚还只能管用一小会儿,如果不惩罚根本就管不住这个孩子啊”

我想,说出上面话的爸爸妈妈需要思考管教孩子到底是什么意思。管教孩子是既要管,还要教。有的时候惩罚也算是一种管教方式,可真的是一种非常没有效果的管教方式。

布赖恩·G.吉尔马丁在《不必训斥的方法》中说:

管教可能会让人感到无奈,但必须强调的是,“管教”的意图是“教育”。它是一整套的指导方针,目的在于培养孩子内在的自制力、自我激励以及主观能动性。管教必须以相互尊重和信任为前提,才能有效。而惩罚则是用外在力量控制或强制一个人,受惩罚的人几乎不被受到尊重。

从众多社会新闻以及各种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家长体罚孩子,并没有能够制止暴力,反而助长了暴力。体罚给孩子带来痛苦,也树立了一个坏的榜样。

那么难点来了,在孩子调皮不听话,甚至是屡教不改的时候,除了惩罚,我们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代替惩罚的方法

也许你可以试试下面的几个方法。我以一个前两天在新闻里看到的错误——在地铁里上窜下跳来举例。

地铁里人不算多,孩子坐在座位上不老实,一直要站起来,下来,上蹿下跳的。这时候,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请他帮忙,比如说请孩子帮忙提一下妈妈的包。孩子可能会对帮助大人很感兴趣,能够安静下来。

但是也有可能是帮忙提了一会儿包觉得很无聊,而继续他的不良行为。这个时候一定要表达自己不同意的立场,但是注意,不要攻击孩子。可以说“宝宝,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子在公众场合上蹿下跳会影响到别人,尤其是会碰到旁边的叔叔阿姨,也很危险。”,不能说“你太讨厌了,能不能安静一会儿,再这样不给你买好吃的了”,这是人身攻击和威胁,对孩子来说没有用。

接下来可以和孩子说,”宝宝,我希望你做好”,或者给孩子提供选择“要么咱们两个现在下地铁,不影响其他人,要么你做好,妈妈握着你的手”,这是表面自己的希望并且给孩子提供选择。

当然,如果孩子已经造成了一些后果,一定要告诉孩子如何弥补,比如说“我们来给这位叔叔擦擦鞋,因为你不小心踩到了他”。

如果孩子都还不听,那么就采取行动,让他看到你的认真,带着他出地铁。

下次出门前,孩子想要跟着你一起去,就要告诉他因为他在地铁里的表现不好,所以不带他坐地铁去了。注意,这个时候要坚定。语气也要正常,因为这个行为是孩子的不良行为带来的直接后果,而不是你的生气发脾气带来的惩罚。

请注意,我上面坐地铁这件事只是举的例子,可能会和我们的实际情况有出入,但是大体上的原则就是:

请孩子帮忙;

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

表明你的期望;提供选择;

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采取行动;

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当然可能不必每个原则按顺序使用,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就好。

我一直认为,和孩子的亲密关系牢固,管教起来就会容易,孩子也并非都淘气顽皮不懂事。正确的方法有时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

我是海路得,一个践行科学教养的二宝妈,这是我的原创文章,欢迎一起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12海路得+生气就打孩子?其实体罚是最不没有的管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