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女拽虎救母,王安石诗颂之,欲去黄鹂又一声

翻阅《四明谈助》,读到一则“童女拽虎尾”的故事:

“童八娜,通远乡建岙人,虎衔其母,女手拽虎尾,祈以身代。虎为释其大母,衔女以去。林栗侍亲官其地,尝目睹之。已而为守,以闻于朝,祠祀之。”

故事是说,童女八娜,为了拯救被老虎衔住的母亲,于是拼命拽住老虎的尾巴,母亲被老虎放下了,然而童女,却被老虎叨衔而去。

童女救母的慈孝故事,感动世人,人们因此祠祀之。

《四明谈助》收录的这则“童女拽虎尾”的故事,出自于《宋史.列女传》。

这则故事的发生地通远乡建岙,就是现在的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建岙村。

故事的主人公姓童,建岙村现在的确有童姓人家居住。

受这则故事感召,我特地到建岙村游访。

建岙村,“建溪贯其中,锡山围于外”。

锡山是四明山东延的丘陵余脉,《四明谈助》记载,“山尝产锡,故名。葱倩插天,泉源甘洁。脉络或起或伏,隆隆隐隐,结于郡治。城中正(镇)明岭、云石,皆其所盘延也。实一郡龙脉之祖。”

黄宗羲编著的《四明山志》中写道,建岙,“矗立一十五峰,状如列戟,有花塔岩,龙湫在其下,山麓有宝岩寺。当时锡山、建岙通为一山。其地产桔,故户有桔柚之园。”

黄宗羲一生著述非常之多,并且对四明山情有独钟,经常游历于山中,形成了唯一的一部方志体著述《四明山志》。

《四明山志》是宁波历史上有关四明山这一浙东名山的唯一专志。

正如黄宗羲如描述,从锡山至建岙,群峰连绵,峰有十五,状如列戟。

建岙村民以唐姓、马姓为主,还有童、陈、郑等多姓人氏杂居成村。

唐姓始祖唐思简,宋代时从闽地迁居建岙上唐,马姓始祖马孝宽,从汴梁迁居建岙马家。

童姓人家,村中的记载是,始祖童全,明代洪武年间从慈溪迁入建岙童家。

然而《宋史.列女传》记载的“童女拽虎尾”的故事,却发生于宋代,按推理,建岙村,宋代时就应有童氏人家居住,那么建岙村的童姓人家,到底始于宋代,还是明代,待考。

多姓人氏杂居建岙,形成了上唐、下唐、马家、童家等家族聚居地。

“陈朱峻岭拱其前,天印寺山列其后;南山并建水长流,四面峰丛芙蓉,天藏少有一衍,波穿杨柳,地入清虚。宅畔青山,恍入陶潜之径,门前绿野如开裴度之堂”。

村中人文旧迹较多,坐卧山岙,青山环抱,小桥流水人家。

公元1047-1051年,宋仁宗赵祯当政时期,王安石曾任鄞县县令四年。

王安石治鄞期间,曾到建岙考察,并写有一首《游建岙山》诗:

两岸青山刻削成,一溪回曲篆纹平。

绿阴隐隐无层数,欲去黄鹂又一声。

最后一句“欲去黄鹂又一声”,传神地写出了王安石离开建岙时,欲去又不想去的留恋之情。

清初史学家万斯同,字季野,在《竹枝词》中也有关于建岙的诗:

小溪桔柚旧知名,未入园林气已馨。

象坎梨头建岙栗,一般佳味此为兄。

万斯同的诗,以及《四明谈助》都写到了建岙一带的桔柚,远近闻名。

岁月变迁,现在的建岙村,再未听闻桔柚之远名。

问询村中老人,是否知道“童女拽虎尾”的故事,皆无人知晓。

千年岁月变迁,故事仅存在于文人的记载里了。

建岙村,曾经有“童女拽虎尾”的慈孝故事,我把这个故事在此文中传播,亦是建岙之行并发文的初衷之一。

建岙村后有寻芝岭古道,翻过寻芝岭、陈朱岭,可以到达章水镇。

寻芝岭古道,全长全长2500米,起于建岙上唐,止于章水镇岭下村,山顶有近年复建的陈朱岭凉亭。

古道大多由石子铺成,曾经是樟村人出山进城的主要道路,现在成了人们探古寻幽的休闲步道。

一边是建岙古村,一边是章水风光。

建岙村和寻芝岭古道,的确是休闲旅游的不错去处。

到建岙,可以与宁波一线天,以及鄞江镇内的其他地方,并线旅游。

建岙村交通攻略:自驾导航建岙村即可,公交车604路和642路可至建岙,604路始发站黄古林路,642路始发站鄞江公交站,可以就近选乘。

你可能感兴趣的:(童女拽虎救母,王安石诗颂之,欲去黄鹂又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