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大费周章的去移山,为什么不直接搬到山外面去,原因出在这里

年近90岁的愚山一心致力于移山,用 箕畚运土到渤海边上,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费时费力不说,收效还很甚微。有智叟劝他停下来,他不但不听,还反过来训斥智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并且以子子孙孙无穷尽,一直挖下来,一定要把山挖开,让智叟无言以对。

当人们被愚公的执着,在面对困难时迎难而上,并且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召的时候,不禁要问,愚公大费周章的移山,费时费力,为什么不直接搬到山外面去呢?

《愚公移山》是先秦列子所作,在先秦时期,大禹治水把天下划为九州,冀州作为九州之首,地域非常辽阔,并且在此立都的很多,据《正义》记载:“冀州者,天下之中州,唐、虞、夏、殷皆都焉。”又在《日知录·集释卷二》中有“古之天子常居冀州”,《愚公移山》中也有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都说明愚山住的地方离都城不远。只要打通道路,所属的地理位置还是不错的。

当然,如果从简单的地理位置,还不能说明愚公一定要移山的原因,先秦时期,住在大山深处,不外乎有这几种情况,战乱避世,犯事之人隐居以及受功封地。

战国时期,天下纷争,诸侯争霸,连年战争不断,一些人为逃避战乱,躲进大山深处,与外世隔绝,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就有这么一段描写,“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为避秦时之乱,在桃花源深处,生活几百年,怡然自得,并且对来人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

生活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任谁也不会搬到山外去的。不过犯事之人隐居另当别论。无论夏朝的《禹刑》、商朝时的《汤刑》,还是周朝时期的《吕刑》,都有关于刑律的记录,脸上刺青、割鼻子、砍手足、挖心、剁肉酱、剖孕妇、焚火和活埋等,手段残忍至极,就连《周礼》中也有车裂的出现,秦朝时期,主张变法的商鞅,在变法失败后,就是被处以车裂之刑。

除了对犯事个人的惩罚以外,周朝还出现株连三族,往后更是发展到株连九族,枉Si之人众多,受牵连之人有些躲进大山深处,隐姓埋名,与外世隔绝,免得被朝廷追杀,这点造就了他们不能搬到大山外面去。看过《封神榜》的都知道,被后人称为“亘古忠臣”的比干,先后协助殷、商两代帝王治理国家,为官40余年,性格耿直,敢于谏言,最后却被荒淫无道的纣王挖了心。比干的妻儿为躲避纣王的追杀,不得不躲进大山深处,只能长期在深山老林中度日。

不过,根据愚公致力于移山,并且不怕被外人知道,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里是愚公的封地。黄帝、炎帝、尧、舜、夏朝和商朝的后代,都有分封领地给王族、功臣和贵族,建立各自的诸侯国,而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建立周朝,更是大封天下,据《荀子》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在《国语》中也有记载,周襄王说:“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可见当时的受到封地的人数之多,涉及面之广。

反观愚公,能够称之为“公”的,在先秦时期绝不是一般人,无论是西周金文中王朝大臣之称,还是春秋时代"公"是对诸侯的通称,在先秦时期都应该被封地,而愚公的封地就在这王屋、太行两座大山之间。自己的封地之外,就是别人的地盘,为了争地盘,诸侯之间还会经常引起战争,又怎么可能会让愚公随随便便的想搬就搬。为了给子孙造福,愚公只有费点时间,费点力气,力求在大山之中打开一条通道。

综上所述,愚公费尽周章的移山,而不是直接搬到山外去,原因只有一点,这里是他的封地,他不可能丢下自己的封地不要,而拖家带口的跑到别人的封地上去。就算愚公自己想,别人也会不愿意,引起纷争就不好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愚公大费周章的去移山,为什么不直接搬到山外面去,原因出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