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爱,趁我们还爱《爱需要学习》2.0

2022-9-30改

继《了不起的我》后又读了陈海贤的《爱需要学习》,作者的观点虽无石破天惊的颠覆,但会带来细致入微的思考,颇有点“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

学习爱,趁我们还爱《爱需要学习》2.0

这本书可以作为《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中“关系”篇章的延续,独立出来讲亲密关系的续章。两本书的文风写法比较类似,作者没有强行定义什么理论,也没有给出某个标准答案,书中很多例子人人都遇到过,而且观点道理也大多都听过,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术秘密,但它就是屋子里的大象总被人视而不见。不同于大多数心理学书籍那样罗列现成鸡汤以偏概全的断章取义,作者用浅显朴实的描述,把很虚的“理”和浮的“事”给具象了下来,恰到好处的戳破了这层窗户纸,引发读者对号入座的思考。

另外,这本书的文笔也很赞,作者的写作水平比之前的作品有肉眼可见的提升。如上是个人对这本书以及作者的拙见,下面分享几处个人的观点(仅是读后有感,学习实践的道路还很长)。

1、不存在现成的“完美恋人”,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

“有太多的人带着爱和期待进入亲密关系,迎接他们的却是困惑、伤害和痛苦。当问题发生时,人们总以为找的人不对,其实不是。亲密关系是需要经营的,而怎么经营亲密关系,却需要学习……爱是需要学习的,它不是一种感觉,不是一种状态,不是一个巧合,也不是一个成品。它是一种能力,是通过与他人的联结来超越自我局限的能力。它需要在现实中学习,也能够通过学习提高。”

书中讲到有一类人以“完美恋人”的标准选择,不停地更换交往对象以期待遇到对的人,而终日彷徨未果。细想,可能不只是亲密关系这种事,生活的很多方面会有满怀希望出发却又铩羽而归的失落感。比如满腔热血进入一家心仪的公司,或多或少会看到一些外面不可预见的混乱,从而产生落差。抱怨老板sx、领导无能、公司太烂等,为了寻找那个所谓“对的”而没完没了的换工作,最终连个拿得出手的简历都写不出来而陷入恶性循环。其实,这时候需要做的可能更应该是寻找提升工作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通过学习努力去改变现状实现个人成长。

作者在另一本书《了不起的我》中讲到自我发展时有一个相同的观点。人们总是想通过职业测试等一些工具来寻找“真实的自己”,然后根据这个“真实的自己”来选择职业、规划发展。这是一种静态的方式看待自我,我们假设“自我”是一个现成的东西,只不过被纱布之类的东西遮住了所以看不见,只要拿开纱布就能看清楚真正的样子。可实际上,在我们做出选择之前,根本不存在所谓“真实的自己”,“真实的自己”是在选择过程中逐渐长出来的。

亲密关系也如是,不存在“完美恋人”,良好的亲密关系是在不断的学习改变中长出来的。罗振宇在《逻辑思维》中讲过一个观点,如何成功找到理想的伴侣。首先要认清一点,你对理想伴侣有一系列标准,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人必然不傻,人家肯定也有自己的标准。方法就是先逐列出自己期望中理想伴侣的标准,之后反推出满足条件的人可能的择偶标准,剩下的就是让自己努力成为那个人。这里和作者的观点部分是重合的,先通过学习改造自己去适配理想标准,如果已经身处在关系中,也可以按照理想的标准持续学习改造,相互影响来创造出“完美”的关系。

具体实操方法,请自行读书学习。

2、“我们”在对“我”约束的同时也是对“我”进行了延伸扩展。

“单身的时候,’我‘是一只动物,可以到处奔跑;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后,’我‘就变成了一株植物,深深扎根在’我们‘这块土壤里。无论是否愿意,你都需要接受他对你的影响。”

无论单身时候是什么样的习惯,在进入亲密关系后必须要把对方纳入思考范围,即不能够强行定义对方的生活,也不可继续我行我素忽视对方。进入关系初期,可能会有想当然或者不习惯的不适感,这个过程需要双方一起协商面对,经过磨合找到适合的相处模式。

在《时间看得见》中潇洒姐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段女生的改变过程。单身时候习惯了做很长的全年计划list,包括学习、健身、旅行、冒险等,经过多年已经做的很习惯了。交往了男朋友后想让他陪着自己做这些事情,热恋初期对方积极配合随叫随到。后来逐渐的他需要开的会多了起来,身体时不时也会不舒服……时间长了对方觉得自己的生活被女友束缚,被强行安排了,矛盾就此发生。起初不可理解,自己的计划多么合理,为什么他就做不到呢?(读完时间长了,书不在手边没有确认,这里记不清是不是换男友前后的变化哈~)之后便回到了独自执行list的状态,后来男友抱怨不带他玩,他想要参与到她的生活中。有了前车之鉴经双方协商后,从list中挑出几项双方都能接受项的目让他参与进来,其它时间各自生活,这样让双方都进入舒服的状态。

说的不客气一点,某些极端而不自知的人,也许真的适合母胎solo,建议单身。

3、但凡涉及“关系”问题,就不是独立个体能够导致的结果。

身处“关系”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烦恼甚至矛盾,人性使然各自会找有利的理由为正当性辩护。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很多所谓矛盾只是大家的出发点不一样,双方的情绪相互作用下产生的。

工作繁忙加班的时候另一半连续打电话会烦躁,越是语气不耐烦或直接挂断,对方会越认为是你不知好歹;刷抖音打游戏时另一半絮絮叨叨觉得很烦,越充耳不闻或干脆躲一边,对方的火气越大。当厌烦时做出的反抗,会加剧对方的情绪波动,就此相互拧在一起越来越糟。也许催促回家的另一半只是今天做了一桌子饭菜等你回家吃饭;也许絮絮叨叨的另一半因为你花费大量时间刷抖音打游戏对未来产生了焦虑。

倒不是说凡事先从自身找原因这么极端,但确实需要双方各自反思一下自己。不过,就像随口讲大道理“换位思考”似的,观点上说起来容易,行动上要做到还是蛮有难度的。

4、拒接贴标签,要承认并正视不完美。

生活中见过太多人(包括我自己)经常会说“这个人太固执”、“他没责任心”、“这个人太懒”、“你太自私”……给别人或被被人贴上符号化的负面标签,同样也会有一些正面的标签。这些标签大多是带着情绪贴上去的,一旦自己认定而且反复强化,好像对方真的越来越朝着标签方向发展了(可能是有了标签以后眼里自动过滤其它信息,也可能对方叛逆的性格故意对着干)。

也许仅仅是偶发的一点不愉快造成了情绪波动,其实对方并没有那么不堪;也许对方的表现是报复自己的某个特定行为,如果自己换个应对方式可能就会带来改变;也许是自己想的太过美好也未尝可知……

如前面所讲不存在“完美恋人”一样,任何人任何事也不可能完美。当事与愿违的时候,我们要能够以平和的心态接纳这种不完美,正面面对去尝试做出改变。

5、分离需求和情绪,即便吵架要明白为什么而吵,为了吵而吵泄私愤,只会越来越糟。

“很多时候,争吵的双方在吵的这件事和真正生气的事情并不是一回事,因为人们总是倾向于回避让自己难受的事情,但心里的气一直在,就可能不管什么矛盾先吵一架发泄情绪。久而久之,关系双方也不知道在吵什么,要解决真正的矛盾更不可能。”

正午阳光的电视剧《欢迎光临》中(故事背景是黄轩演的酒店门童追求白百何演的空姐,相处后男方看到女友真实的生活圈子产生了自卑)男主为了多赚点钱背着女友在春节期间加班加点兼职送外卖,休息不好整天精神恍惚,在庙里烧香时打盹烧掉了女友的包包,被女友追问下说出实情,表达自己作为男人为了女友过得好一点想要多赚钱。女主的一段台词简直是人间清醒:“你现在想多赚钱可以是为了让自己吃得好穿得好,再或者回家给乡亲们修条路。我自己能赚钱够自己花,不用你养,少往我身上泼脏水。你那不是为了我,只是为了你那点可怜的自尊心。现在你喜欢我,不会说什么,以后哪天倦了累了,自己吃不消了冲我发火的时候会说,都是为了让你过的好,我冤不冤呀。只要你是对我像以前一样真心实意,我就不会变心,你好好反省一下吧。”

忽略影视作品的剧效应,不必杠精附体上纲上线。

现实中太多的吵架都是停留在表面现象,话赶话不管不顾的泄愤,结果是越吵越生气,直到一方开始逃避,或者陷入冷战,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甚至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结局。只要是人所构建的关系中,避免不了意见不合引发的争执甚至吵架,一定得搞清楚为什么而吵,得明确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和观点,否则为了吵而吵时间长了就不记得到底为了什么,只会习惯性见面就吵。

好比想要挂一幅画得砸钉子需要用锤子,锤子在房顶需要用梯子上房取锤子,费了半天劲找来梯子拿到锤子,经过一轮折腾忘了拿锤子要干什么。做所有事情都需要目的先行,即便是吵架也需要“不忘初心”。

6、改变不是交易,自己先改变不吃亏。

“很多时候,人们抗拒改变,其实是在抗拒对方对自己的不认可……其实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不怕付出,也不怕为对方改变,怕的是自己的付出没有被看见,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这时候那些没有被看见的付出会变成一种难言的委屈,我们就会计较谁付出多,谁付出少。如果能看到彼此的付出,很多事情就会变得不一样。”

可能人们已经习惯了商业交易,我付出了就需要对方也要做点什么,甚至会想凭什么要我先改变。不否认现实中会存在把别人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的极端个例,但不能以偏概全。在亲密乃至人际的“关系”中,一旦开始以得失衡量计算,性质就变了。书中观点,关系中我们自己要勇敢先做出改变,一旦对方感知到我们抛出的“橄榄枝”大概率会给与积极的回应,生活中也需要用心关注彼此的付出。

妻子与其以冷漠来报复丈夫回家晚,可以尝试在丈夫回家后随手倒杯水递过去微微笑一下,这个随手就能做到的改变也许就能触动他在某一天可以早点回家的时候买一束花,两人拥抱一下后一起出去吃顿饭,就有机会敞开心扉畅谈一次……

丈夫与其埋怨妻子不关心自己,试试在生日前告诉妻子自己的鞋码是41号,自己想得到一双鞋某某鞋子作为生日礼物,可能妻子还会顺便买一件衬衫,大概率以后每年妻子都会记得给丈夫买一份生日礼物……

当放下那点可怜的自尊心,看似示弱,实则是需要强大的勇气支撑做出改变。当内心有不忿放不下架子的时候,用奇迹提问法反推思考,假如眼下矛盾已经解决后的和谐的生活应该是什么状态,那就去做点这种状态下顺手能做的事情,哪怕略显唐突的张开双臂拥抱一下对方。同样身处在关系中我我们,也需要主动去感知并回应对方的付出,无论是先迈出第一步,一旦被感知到并得到反馈,就已经踏上了变好的开端。

7、“拥有”是关系中最大的骗局,没有谁可以真正完全拥有另一个人,需要坦诚的安全距离。

作者在《了不起的我》中明确写到了这个观点。孩子自出生那一刻起从生物学角度,无论是生理还是思想上已经完全独立了,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他人的行为动作和主观选择。亲密关系中也是一样的,无论是面对伴侣还是双方的原生家庭,都需要界定“安全边界”。大家需要坦诚、忠诚,同时也需要给对方保留一定的独立空间。

关系中反面的典型表现如过度窥探对方本人及其原生家庭的过往,导致对方发怒或者选择逃避;过分的掌控孩子的一切,培养出无法断奶的“妈宝/巨婴”;时时刻刻想对别人的一言一行甚至内心活动了如指掌, 反而激起对方的逆反心理……这时候大多数人会打着“为你好”、“坦诚相待”、“爱需要了解对方”之类的旗号,来填补自己的私欲,一旦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就会变本加厉,对方也会越逃越远,从而陷入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中。

岸见一郎的《被讨厌的勇气》中,讲到了阿德勒心理学的重要概念“课题分离”,做好属于自己的课题,只要确认对方是有爱的,那就让ta去做好自己的课题。现实生活中除了法律和道德明确的约束外,很少有非黑即白的对立。不能接受对方的方案时,一定要明白关系中的双方是平等的,不愿接受对方的意见,ta也同样也不愿被强加别人的想法,也许“协商/和稀泥”就成为达到双方都认同最优解的路径。

总结:在关系中的各方应该是平等的,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自我”和“关系”,优秀的自我和良好的关系是在不断的选择和改变动作下逐渐长出来的的。

选择是基于当前的现实,而不是我们头脑中的理想,

我们选择的,也不是未来的结果,

而是此时此地的行动。


写至此想起了《我本芬芳》中的惠才和吕医生,两个可怜的人原本更宜相爱,可是在他们的亲密关系中,他有他的伤,她有她的痛,相互折磨了一辈子。假如她俩当年要是能够拿到这样一本亲密关系的教程,会不会演绎不一样的人生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爱,趁我们还爱《爱需要学习》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