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进行脑力劳动?

今天一直在看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这位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真是了不得,他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每一个中小学教师必读的佳作,等同于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

建议一讲的是《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章主要讲了一个班几十位学生,老师在上课时要进行分层教学,要认真摸清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及年龄特点,知晓每一位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水平。让每一位学生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举了一个提水的例子,一个孩子提了5桶水就筋疲力尽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这个例子很生动、很形象。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像提水一样各不相同的。

在这一点上我特别有同感,有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老师如果没有摸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智力情况,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上课对每个学生平均用力,作业一视同仁,成绩好的倒能消化,成绩差的就等同于坐飞机,云里雾里,根本分不清东西南北。作业一做错或作业没做,老师不分清红皂白,一顿臭骂加惩罚性作业,成绩差的学生满肚子委屈,还要做那些超量的作业。他们内心反抗不服,以后上课就会跟老师对着干,老师当然对这些钉子户满腔怒火了,于是差生就这样产生了。这些老师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心理学跟教育学,不知道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学生接近课标中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课标的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把学生按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组别,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收获,这不就是教育学中的因材施教吗?老师上课善于引导学生愉悦地进行教学活动,学生的智力受到精神的鼓舞,每个学生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标,这就完成了教与学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是很实用呢!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的发展,这些理念不正是现在素质教育的理念吗?今天学习了第一条建议,结合这么多年教学实际,真是受益匪浅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样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进行脑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