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恐惧的原因和目的想到的

文:Summerforest (原创)

读《自卑与超越》里面有一段话“个体心理学关注的不是恐惧的原因,而是恐惧的目的。几乎所有被溺爱的孩子都有恐惧症,他们正是利用自己的恐惧赢得了别人的关注,并成为自己人生态度的一部分。”

但是,我觉得恐惧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我家大宝,对看不见姥姥有一种非常大的恐惧,即使姥姥在家,也常常用哭闹的方式去吸引爱和关注。我觉得这是因为姥姥总是用“我不要你了,你自己在家吧,我走了!”来胁迫她听话。这让孩子产生了一种“被抛弃感”,她恐惧的是“姥姥不爱我,不管我,抛弃我”。

看到这些具有两个现实意义。一是对大宝的心理修复,而是对小宝的借鉴意义,预防类似问题产生。

那么,如果遇到类似问题,如何修复孩子已经受伤的心灵呢?

在她再次哭闹时,直接问她:“你是不是担心姥姥不爱你?不管你了?”然后作出承诺“姥姥永远爱你,永远不会丢下你。”语言和行为要统一,坚定的告诉孩子,久而久之,她会慢慢放下担心和疑虑,真正建立对爱的信任,内化在心里就是“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成为她一生对爱的理解的基石。

有很多人说,我脾气一上来就控制不住,常常后悔对孩子发火怎么办?

呃,这样的话,发了就发了吧,在事后后悔就后悔吧。还有这样的补救可以做:跟孩子真诚的道歉“对不起宝宝,妈妈刚才没控制住自己对你发火了,你害怕了吗?都是妈妈的错,妈妈永远爱你的。只是刚才你那个行为妈妈不喜欢,但是妈妈爱你。”

每次这样真诚道歉,过不了多久,你会发现,发火的次数会减少,越来越能够自控。刚开始跟孩子道歉确实不容易说出口,那也要努力说出来,以后就会很自然哒。重要的是,孩子也会跟你学到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难道不是你想要的吗?

还有第二点,吸取教训,在带小宝的时候,除了在行为上和语言上多表达爱之外,在她出现各种生气,沮丧,难过,愤怒等情绪时,我会根据实际情况直接面对她的情绪“宝宝你生气了吗?你生气是因为妈妈没有答应你吗?你是担心妈妈不爱你吗?妈妈虽然不答应你,但是妈妈一直爱你,永远爱你。”

我见到身边超过半数的家长在遇到孩子情绪时,采用的不是面对,而是逃避,躲开,不提,用别的事掩盖。

例如,公交车上有个一岁多的孩子哭喊“下车!下车!”她妈妈抱着哄“哦宝宝,看看景吧,看外面是什么?”如果是我,我会直接问“宝宝,你在车上感到不舒服了是吗?你是哪里不舒服?有点不耐烦了是吗?哎呀,怎么还不下车啊,可急死我了!”就是代替孩子去表达出内心的感觉。对真正的事实视而不见而是用掩盖(好像叫转移更恰当哈)的方式来,短期内也会看到效果,但是不利于长期。孩子学会的不是直面自己的情绪,而是转移。

也可能是他们即使知道了孩子的情绪却不知道该怎么办,那种无力感无助感着实不好受,所以用顺手拈来的转移法,而且还能非常有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恐惧的原因和目的想到的)